——重读《老子》
原载2013.19《人民教育》 作者:李亮 周彦
引用前言: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喧嚣浮躁,对教育形成巨大冲击,是随波逐流还是独善其身,不少教育人因此困顿迷惑。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和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研所的李亮和周彦两位老师,积淀丰厚、思想深刻,他们从《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中探求科学奥秘,寻求教育规律,汲取智慧启迪。
本文主要探讨三个方面问题:如何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浪潮中保持清醒?为何谨防陷入“好大喜功、贪得无厌”的陷阱?如何做到“有所为,不妄为”?
文章用平实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精彩纷呈,值得反复品读!
这是一个有趣的命题。大致看来,孔子的言论多让我们“做什么”,而老子的主张大多是警告人们“不要做什么”或者“ 不要只顾做什么”。孔子强调入世、开拓,这是生活的一个向度,是一个人踏上征程的指引。而老子的教诲是另一个向度,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皈依精神家园的航标。老子的的“自然”、“无为”、“不争”,即使不能成为生存的基本法则,也必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警钟”。如果说孔子的指引指向外在的强大,而老子在启迪我们要获得心灵的安顿,两者结合,才能厚德人生的完整幸福!而幸福不正是教育的本质追求吗?
面对当下的教育,我们有太多的困窘和无奈!于是突发奇想:到老祖宗哪里寻觅问道,看看是否可以获得些许的帮助。
别着急,慢慢来
对效率的追求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的重要特征之一。农业社会强调“不违农时”,而现代社会则流行“赶时间”。当今教育也无例外地被裹挟在速度与效率的浪潮中,巨大的生存压力与社会心理早已将为学的闲适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快一点,再快一点。家长期望孩子快速地发展,超过同龄人;教师期望孩子更快地掌握知识,超过其它班级。然而,教育偏偏不是一个快起来的过程。重读《老子》,我们仿佛听到气定神闲的老先生在提醒我们:别着急,慢慢来!
“道法自然”是老子乃至道家的主要思想脉络。大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的运动。就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节奏,就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包括生理和心智的成长。这种过程性是无法跨越的。如果试图去跨越,就是一种自欺。老子教诲说,“企者不立,跨这不行”。踮起脚跟来拔高,很难站得稳,跨越式的走路求快,很难用这种方式赶路。老子的提醒近乎“恶狠狠”,因为在任何时候,似乎总人有过度膨胀的自信,进而导致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可是自伐者无功,自以为是的人不可能走得太远。
那么,为什么不要着急呢?老子给出了三点理由。
第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天地和圣人都是不讲仁爱的,不要自作多情地以为老天会眷顾自己,会眷顾勤奋的人。其实,不恰当的勤奋背离了大道,一样会毁了孩子。当然,天地不会刻意偏袒你,也不会刻意憎恶你,他的不仁,可视为一种不言之教,是最大的仁,让你自己去体会大道的规律。所以,正因为天地都不可指望,人才更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第二,对于个体来说,“物壮则老”,一个东西太强壮了,就必定会衰亡。同样,一个孩子事事争先,霸气十足,总处于巅峰状态,也未必是好事。基础教育与其说是实现可能性的阶段,不如说是,培养可能性的时期。
第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大道的运行是相反相成的,返回本初的状态,走到自己的反面都是可能的,同时道又不是强硬凌厉的。这是老子最为智慧的提醒之一。一方面,运动的方向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过度求快,看起来以为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未必,它可能埋下更多更大的隐患。我们以牺牲自然、牺牲身体健康方式追求GDP,追求效率,到头来发现这样做最终可能会毁灭自己;另一方面,“反”还指返回。发展虽然是总体往前的,但并非是线性轨迹,也可以是不停回到本初的循环式前进,这点更显智慧。
人的发展也不可能是线性向前的。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例,没有哪种习惯的养成是老师说了,学生做了,就能行了。必然有反复、会回头,而必须这样经过几次的反复,一个行为模式才可能逐渐生根。学习知识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很熟练地背出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旧知识结构同化新知”的相关理论,但是我们很少去考虑,这个同化要花费多久时间,不同孩子花费的时间相差是多么的大。正是孩子成长过程汇总不断地回到新的起点,知识此案有融合创新的可能。
老子有一句话令人拍案叫绝,“治大国,若烹小鲜”。而着急的心态则正好相反,花费了过度的力气来教育儿童,结果往往过犹不及,反倒整出了问题。越是重要的事,越需要举重若轻,教育是慢的艺术,折腾、急躁、用力过猛,就一定违背了人生成长的规律。
教育中不乏责任心、上进心、效率感,缺乏的正是遵从学生自然生长规律的闲适,而精神的闲适就是一种虚空,一种“无”,“无”方能生有,静才能生慧。
勿贪多 做减法
与“求快”相影而随的是“贪多” !
教育教学中,我们总习惯于贪求更多的学习内容、更多的学习时间、更多的强化次数。为的只是考试的成绩。课堂上“满”,课后也一样,教师和家长忙着用各种作业、“课外课”,尽可能地去抢占孩子的课余时间,最终,孩子的“课余”里只有“课”,而没有“余”了。
老先生提示我们“为道日损”、“长而不宰”,教师教得太多,过度把控,就会消解学生的自我意识,妨碍学生的发展。
老先生说,无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伤目、伤耳、伤肠胃、伤心脏呀。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都会倒胃口。我们的教学需要“为腹不为目”,也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对外部知识的过度追求。所谓“少则得,多则惑”。精简的内容重点突出,容易掌握,内容过多反而迷惑了视线。
老先生还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万事万物,有了“有”才有依凭、方位、基础,但是,“无”也很重要,它能预留空间,留下不确定性,、自主性、发展性和可能性。因此,“有”和“无”相互相成,学生才能吸收内化,进而转化为发展的可能。这一点值得玩味,它是基础教育基础定位的形象说明。
勤奋的老师会做加法,但要想做智慧的老师,还必须学会减法。
有所为 不妄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被认为是老子的一个重要命题。但是如果简单地把“无为”看做不作为,那就是片面消极了。“无为”不是“有为”的对立物,而可以看作是“有为”的重要补充。陈鼓应先生说,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即不要做那些不该做、不可做的事情,因为如果没有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该做的事情上,没有干扰事物自身内在的运行的轨迹,事情自然能够做得好。
老子说,“化而欲作”,也就是万物话语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一些欲念,想要不切实际地做这做那了。从积极的角度看,物质世界与精神文化的发展,的确促使着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但从消极方面看,人的想法越多,制造的问题也越多。有些隐患也许不太可能预先避免,但减少人类过多的妄为、乱为,也许能够缓解很多时代性的危机。
教育的问题也是如此。当我们发现“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多”的时候,对于有所准备,有所思考,如履薄冰的教师来说,可能就是机遇;而对于那些追求名声,急功急利的教师来说,也许就是教育的不幸。对此,老子开出的药方是“无为”,如何按这剂药方治病呢?
一是有所不为。不道德、不合法的事不为容易做到,而教育中一些有为教育规律、有爱学生发展的事,要真做到“不为”真非易事,因为这些事情常常裹着合情合理的外衣,具有某种欺骗性。当下那些打着“爱孩子”旗号,干着戕害、拔苗助长的“虎爸”、“狼妈“不是比比皆是甚而理直气壮吗?对此,作为教师当擦亮眼睛!
二是不过多干预,不越厨代庖。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诞生他们但不占有,为他们做事但不把持,带领他们但不主宰,这才是最玄妙、深远的德行。
三是选择性切入。有一些想法很诱人,很容易一头栽进去不能自拔。老子的“无为”就是想让人先冷一冷,不要急于求成,匆忙决定。譬如,我们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环境的学习已经在身边广泛存在,这无疑为当代教育描绘了一个极其美妙的图景。但能否断言未来的学习将全面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恐怕没那么简单。在可预见的未来,信息资源应该也只是众多资源中的一种,文本、生活的资源仍然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载体。想一下子就用信息化的学习替代传统学习方式,那么信息也就丧失了它作为资源的价值。
四是不必过高估计教育的价值。教育有自己的可能性限度,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当然需要,但一个理想主义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是一种值得追求的教育理想,但追求中不能脱离现实的可能性与渐进性,既不能把愿望与现实、意念与行为混为一谈,也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师的“无为”是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呢?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让孩子知道有老师就行了,不要让孩子感觉,什么事都有老师来决定。孩子自己也许不会思考真正的问题,而是想如何去揣摩、迎合教师的心意了。
老子说,“知常曰明”。也就是,知道恒常,就是开明。虚静守常,是老子给我们的又一个忠告。“常”的理解有几个方面。
“常”是本初的状态。老子很喜欢两个喻体,一是水,一是婴儿。婴儿虽弱小,但有很多符合大道的原初品质,他不计较,不炒作、不伪善。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实现了的也许远远抵不上遗失了的,特别是那些本初的纯真。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发出警告:“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以语文教育为例,上世纪末,有人批评语文教学效率太低,于是语文界提出要“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从课程到教材再到教学,大家一窝蜂地讲知识点,建知识树,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与系统化。结果怎样?语文教学懵懵懂懂地陷入了压抑人性的“沼泽”。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不应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应从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出发,着眼于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这可视为是对语文本质和本源的理性回归!
“常”也是朴素的常识。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奏乐与美食,能使过客停顿一下脚步,然后离去。而真正的大道往往平淡无奇,少有,“乐与饵”的诱惑力,观看它不值得倾心,但却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王蒙在解读老子这段话时深有感触地说:平淡、有可能是由于贫乏。平淡,也可能是富有。就好像一个孩子在初学写作时文字是及其朴素的,但却是不成熟的,而一个更高境界的文学创作,则必定不是煽情而是复归平淡,不那么声嘶力竭的。
一位曾参与基础教育成果评选的专家粗略列举了一下,那些冠名的教学模式多不胜数:“几环节的”、“几结合的”、“什么什么化的”,等等,名字尽管各有不同,但似乎都在竭力宣称自己找到了一种更好更快的方法,却少有人愿意坦诚自己就是按照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来教学,在努力把他们教成应有的样子。
老子告诫:“不知常,妄作,凶”。不知道事物变化的常态,不遵循儿童教育的常规常理,在晦暗无知的状态下随心所欲就是妄作,就会带来凶祸!这对罔顾常识、肆意作为的教育者,无疑是当头棒喝!
“常”还是虚静的心态。浮躁的社会不容易静下来,似乎不停地走动、频繁活动、善于造势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太安静了反而会被人们遗忘。只是,有几个卓有成就的人是靠这样成功的?
静的状态不是不动,而是要冷静,有思考,慎于决策,把思路理清楚。常常听到教师抱怨: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教书、怎样上课了!甲专家说往东,乙专家说往西,越搞越糊涂。于是专家变成了“砖”家,教师要么干脆排斥理论,啥也不听,要么迷迷糊糊,忽左忽右。是谓不静!
任何主张和思想,都只是提供了一种资源、一种假设,完全没有必要跟风跑。冷静地思考,认真地实践,总会从纷繁的言说中理出头绪,找到自己心中的常理。而在迷惘时,静更是一种留有余地的策略,它至少让你保留了一些改进的可能性。就像牟钟鉴先生所说,柔静之道能够开掘生命的深度,培养深沉持重的品格,加强人的韧性和灵活性,以便迎接各种困难险阻的挑战。
回到本初,坚守平淡的常识,虚静而理性地思考,这就是老子的忠告,也是老人家留给我们又一弥足珍贵的教育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