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英语词汇教学的生活化
研讨小记
时间:2008年11月13日
地点:英语教研组
主持人:李如光
整理人:李如光
参加讨论教师:蒋志方、冯国富、杨玉珍、丁优堂、邵慧芳、李如光、丁海波、陈未、夏留平、何宁等
活动过程
李如光:之前的几个学期,我们一直在进行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要侧重于听说课教学模式的探究。我们本月的研讨主题是:你如何理解词汇教学的生活化以及在教学中你的做法:
丁海波:呆板词汇机械地教学会使学生枯燥无味,学习效果甚微。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单词的感知和掌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呈现新单词的方式、教学方法和过程,以及它与学生认知过程的相互协调。同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英语单词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讲授单词时,我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创建了以“情景、生活、学习”为主的教学词汇新模式,通过听,说,做,唱,演,猜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到本课单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
陈未:在我们的教学中,尤其是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实际情况较特殊,农民工子女较多,重视学习的家长也较少,只有靠在学校的时间,老师的加倍努力与付出,才收获那么一点点的成绩,尤其是学习英语非常的困难,既没有条件,也没有家庭环境的客观支持;所以面临这种情况,我特别赞赏于敏老师的做法,有时甚至是多多的操练,简单的词汇与词组尽量都在课堂让他们记住,背会,会简单的使用,尤其是与生活能够贴近的,比如用同学中间的人或事举例,同学特别感兴趣,记的也非常的快。
夏留平:我很赞同陈老师所说的“用同学中间的人或事举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样方法进行词汇教学,被举例子的学生非常高兴,记单词记得更加扎实,印象更深刻。记得有一次讲how often,一个学生不爱背单词,学习英语有些困难,我让同学们两人一组用“how often" 问答。他的搭档问他“How often do you wash your feet?" 这个学生不会,同桌提示他让他在 "always, ususally, often, sometimes,never"中选择。结果他选了”never".同学们都哄堂大笑。这次教训对他刺激很大,从此他努力学习,单词记得更牢固了,再没有出现过糗事。
何宁:词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词汇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词汇时总是被动的接受,往往学习效率较低,如何把词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即使词汇教学生活化是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们应该注意在词汇教学时注意把词汇尽量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邵慧芳:词汇教学的生活化,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识记。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取有活力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词汇教学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将语言知识融入真实的语言环境,做到知识教学的情境化,老师们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李如光: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我国英语教育家张正东教授提出的“垒叠法”。即由点垒面,一步一叠。以教something to eat 和 would you like...?为例,垒叠步骤如下:
1.垒点 利用多媒体、实物或图片提问、归纳已学过的食物和饮料。These are something to eat.Those are something to drink.然后快速提问Do you like...? 进而教会Would you like ...at this time? Yes ,please. No,thanks.
2.叠面 虚拟食店情况,教师和学生扮作服务员和顾客
A:Can I help you?
B:Yes, I would like something to eat.
A: Would you like some cakes?
B:No,thanks.
A:Well, What would you like?
B:I'd like some bread.
A:OK,here you are.
B:Thanks.
这样,即强化了词汇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词汇学习的生活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如光:今天讨论到此结束
语文教学怎样做到生活化?
——讨论摘要
时间:2008年6月13日
地点:语文教学组
主持人:蒋余琴
整理人:李如光
参加讨论教师:蒋志方、冯国富、杨玉珍、丁优堂、邵慧芳、陈小平、吴建新、言志国、何云等
活动过程
蒋余琴:
语文教学怎样做到生活化?我认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从字面上理解,语文的生活化就是在生活中有语文,语文学习中联系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嘛,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育家魏书生有一整套语文训练及语文教学管理的好办法,他把看似抽象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成了学生学校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班委选举,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每堂课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校园新人新事;班干部在黑板上写个通知,让全班同学看看有无错别字、病句;学生犯了错误,写说明书……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作文命题更要求贴近生活、关注生活。语文训练也应是开放性的,贴近生活的。
(阅读教学)看似随意,其实暗藏玄机。我认为是讲课的艺术性。大道无痕。问题怎样抛出,大有讲究!真正做到生活化。只有生活化才能看似随意其实暗藏玄机。
冯国富:
我认为,语文生活化是大语文教育理论的一个合理延伸,甚至可以看作该理论的一个分支,强调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特别是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语言,不是糖却可以粘所有东西。学生生活的单调,语文教学的重知识能力不重学生心灵现象,是“语文生活化”思潮产生的背景。
理论我们明天再讨论,接下来谈谈怎么做到“语文生活化”吧。
要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让学生不断展开语言运用活动,而不是学习静态的语文知识。
快速作文,我是向丁优堂学的。98年就开始了。第一次,有学生24分钟完成写作任务。大多数学生30多分钟就完成任务。尖子班和普通班的学生速度相当。今天当堂布置任务写作,我班最差的学生也在35分钟内完成写作任务,最快的学生25分钟800字。我重视的是写作技能的指导,内容方面放手学生自己去做。我觉得,作文内容方面,就是学生生活中的内容。只要我们不去干涉、限制,他们就能够想到非常多的生活内容,从中挑选合题的来写。
滚动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语文环形序列安排。言志国老师的经验非常值得学习。除了言志国老师自己强调的滚动外,还有:
1、开学初就公布作文教学目标
2、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3、作文要求逐步提高
4、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
这最后一点,就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写作联系生活比较容易一点。倒是阅读教学,因为作者所写内容有可能离学生生活较远,做到生活化经常会有点难度
语文生活化,要落到教学中,可能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言语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比如作文内容取自生活、阅读内容联系自己生活来理解
2、教学情境生活化,比如很多老师在倒入的环节要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3、教学活动形式生活化,比如,要学生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人物
言志国:
言语,可以变成糖粘住学生。真语文提出的言语文化可以变成糖粘住学生。变单调的三点一线为丰富多彩的世界。(怎样实施?)采用滚动的方法,让信息产生火花,让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言语。这是何云老师的老师真语文的观点。
何谓生活化,其实我们这有很大的争议。我认为首先语言的生活化。先不谈讲的内容,因为我们的略读课指导思想可能不一样。
(冯国富说:言志国的课例非常好,正是我经常使用的模式。当然,水平比我要高一些。爽朗一生说:实际我感觉就是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了)
尾声:
蒋余琴 21:42:42
语文教学怎样做到生活化?讨论时间100分钟过去了,冯国富老师和言志国老师分别介绍了课堂阅读教学的生活化,哪位老师还有什么说的?
吴建新:
生活化有度么?可以无限地压缩课内的内容以求得生活化么?
何云:
今天谈论的话题有挑战性,也很有争议。不会有定论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冯国富:
雄鹰选择蓝天,必与狂风为邻。海鸥选择大海,定与风浪共舞。树木选择繁茂,当与阴雨交好.而我们选择了奋斗,必与挑战为伴!我们选择了语文,必与各种思潮相生相克,虽毕生为教学极力画一个圆!却把思索留给自己。
蒋余琴:
今天讨论到此结束
让小学数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武进区九里小学课题小组沙龙活动记录
时间:2009.4.1
地 点:多媒体教师
主持人:邵慧芳
记录人:陈小平
参加人员:蒋志方杨玉珍冯国富邵慧芳丁优堂陈小平谢国元周新建居巍等
活动内容
邵慧芳:针对目前小学生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比较低下及厌学的情况,我们来聊聊大家对数学“生活化”话题的理解,对数学回归生活如何理解。
蒋志方:生活化可能会让数学有点庸俗,可能以前的教材比较理性化,缺少生活情境内容。生活化并不是把一些生活中的内容拉过来就是生活化。
陈小平:这里的生活应是学生自己的生活。
杨玉珍:数学很有用,很有趣。数学要体现他自己的价值。不能简单区分儿童生活和成人生活。如元角分等内容可以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但利率、税收就相对较远,成数、折扣、出生率等虽然离学生较远,但学生也要学习。不可能什么都要有生活经验,有些内容学生不可能接触到。
冯国富:进出水问题,以前被批判,如果把这个数学模型放到泄洪情境中,就可以了。课堂上怎么让学生动起来?大家聊聊。
邵慧芳:我听过一节课,也是轴对称图形,教师让学生折字:王、黄等,上课学生忙个不停,一直忙到结束,对活动化怎么理解。
谢国元:接受性学习的优点是可以把系统、成序列的知识教给学生。我所听到的一节课,教师让学生左边放10根小棒,右边放7根小棒,然后把1根从左边拿到右边,让学生计算9+8=?学生说,9+8=17,这样就把程序搞反了。要带数学味地操作。
周新建:要注重实效,有些课不宜活动。
谢国元:活动有多种,三种动可不要,没有价值的动、没有目的的动、没有思维活动的动。
陈小平:1、课堂生活也是一种生活,语文教师说,数学是木乃伊。数学教材是“冰冷的美丽,火热的思考”。
2、生活化和活动化数学课教学要完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建构,生活和活动只是跳板,最后目的是学会思考,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3、要形成科学概念,要抽象出数学的概念,如今天(顾青山)课上,学生指着墙上四块匾,中间有个插座,说分成了1/2。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居巍:我说说课堂教学设计如何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刚才如皋的老师讲到课本是“冰冷的美丽”,我也有同感,课本或者说是教材,只是一种文本的静态的知识的呈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重组、改编、增删教材内容。如上次在海师附小听的第四册《加法估算》一课,由于课本呈示的取暖器、自行车、电饭煲等商品学生大多没有自己买过,且不是太感兴趣,因此教师重新设计成让学生说他们自己喜欢的玩具商品,只要价格是三位数且接近整百数就行了,学生学得都很快乐,因为课堂教学设计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联系学生所能感知到的生活,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完成知识的建构。
周新建:让学生学我们自己喜欢的数学,让学生乐学。
袁爱均:数学让学生承载得太多。
邵慧芳:“要注重实效,有些课不宜活动。”我也有同感,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懂学会。说简单一点实在一点就是要会做题,说境界高一点要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第六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商中间有0的除法,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第五册中已经学过有了一定的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难道也需要合作,也需要设计一个活动过程来完成吗?贲友林:现在的课堂,学生缺乏倾听。算法多样化后,教师知道学生算法很多样,但由于学生不善于倾听,学生知道的并不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低下。
丁优堂:什么是“化”,“化”就是彻头彻尾,活动化就是彻头彻尾的活动,生活化就是彻头彻尾的联系生活,无论是生活化还是活动化,最终要看结果,即成绩。
邵慧芳:今天的沙龙,前半段有点沉闷,主要是我“预设”得较多,放开不够,后面的讨论比较热烈,“沙”起来了,也“龙”起来了,现在是五点半,我们准时结束,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