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特色文化>>感恩教育>>感恩方案>>文章内容
感恩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2010-10-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武进区九里小学
执笔:言志国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2005年的83日,上海市教委已将学会感恩写进中学生守则,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根据我校的校情与学情,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决定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各方。主要为:
    1、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2、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4、感恩社会的关爱
    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德育基地活动”、“劳技基地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5、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6、切实组织开展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的活动。
(二)研究目标
    1、开发适合对当代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
    2、在一体化德育的框架下进行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积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推广。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体验性原则: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 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
    2、自主性原则: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学校根据班级及学生的实际组织指导教育活动,使学生有兴趣参加活动,人人参与活动。
(二)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以活动为核心,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并辅之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等。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半。(2008.1---2010.6)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1----2008.6)
    ① 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② 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③ 收集整理感恩教育的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8.7----2010.2)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感恩教育”。
    第三阶段:总结报告(2010.3----2010、6)
1、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实施感恩教育,至2007年5月份,每位教师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论文或研究心得。全校联评,优秀的送总课题组参评。
2、出版《感恩日记》《感恩故事》
(二)人员分工
    1、蒋志方校长作为课题总负责人。
2组长:言志国
副组长:谢菊霞
组员:蒋志方、冯国富、杨玉珍、陈小平、谢国元、谢静、何云、何宁、杨瑜、李如光、吴建新、陈未、蒋余琴、蒋美娟、夏留平、蒋晓燕、顾春燕
课题设计、文献研究由言志国负责
实证研究由蒋志方、冯国富、杨玉珍、谢菊霞、谢国元、谢静、何云、吴浩亮、姚丽娜、何宁、杨瑜、李如光、吴建新、陈未、蒋余琴、蒋美娟、夏留平、蒋晓燕、顾春燕承担
结题方案由言志国撰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