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19天火之谜
发布时间:2012-12-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19天火之谜
武进九里小学     蒋晓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一、复习导入,句式训练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天火之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谁用什么方法解开了天火之谜?(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对,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回答)
3、这几种说法都是一个意思。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富兰克林。
二、学习第四小节,自主探究实验,品味词句,感受品质
预设一:感悟风筝——特别、精心准备、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艰辛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只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它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在脑海中的风筝相同吗?(不同)不同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第四自然段,用笔把它画下来。
1、师:谁来说一说这两只风筝的不同。(栓了细铁丝、麻绳、结上丝带、系着铜钥匙)
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这些词语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出示:这是一只__的风筝)
2、、师:课文上有一幅插图,对照文字,请你在课文插图上画出每个部分,想想分别起什么作用。(细铁丝用来吸收天电,麻绳是导电的,铜钥匙是用来感受电的。)
3、、师:麻绳一开始是没有电的,只有淋雨后变湿才会导电,所以细铁丝是用来吸收天电,麻绳是淋湿后导电,铜钥匙是用来传电放电的,那么丝带有什么用途呢?(攥、不湿没电)
4、师: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时候很注意安全,懂得保护自己。
5、师:(指着屏幕)你能根据屏幕上这些内容向没见过这只风筝的人介绍一下吗?(生介绍)
师: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富兰克林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艰辛,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融入了对科学的挚爱、一丝不苟。下功夫,努力。)
师:是。(板书:丰富的知识)
师:只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还不足以了解富兰克林,让我们来关注实验的过程。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呢?请你静心再读读文章第四节,你觉得哪些字词值得细细品味,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生:这是一次————的实验。(危险、勇敢、大胆、惊心动魄、紧张)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生说理由。
2、出示:(1)这时,。。。一阵发麻
 a、师:读读,这句话中哪个词打动了你?
生:一阵发麻、啪的一声说明做这个实验很危险。靠近,这个词说明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勇敢地做实验。用手指靠近。
师:从这里看出什么?(富兰克林不怕危险。勇敢、为科学而献身。)
b、师:谁能把这危险的一触读出来。(生读)
3、师:富兰克林知道不知道危险。知道,你从哪里知道的。生读——说理由。
(2)出示:一片乌云。。。的信号!
生:我从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知道麻绳带电了。
a、师:(根据生的回答,出示两个句子,区别:“怒发冲冠”,“!”)
请你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师: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读读第一句。我看到纤维竖起来了一点!这次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起来了!齐读。
   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兴奋,很高兴)。
师:大家体会的真好,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生读。齐读。
引读:(3)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电流通过的导体。
4、小结:师: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勇敢地做实验。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板书:献身精神)
预设三:体验成功——成功、争气、了不起
1、生:这还是一次_____的实验。(成功、争气、了不起)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生读——说理由。
2、出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生:从“欣喜若狂”可以看出富兰克林非常高兴。
(1)师:我们来品一品“欣喜若狂”,想一想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拿来和它比一比,能不能比过它。
生: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比不过它高兴。
(2)师:欣喜若狂是高兴得发疯了呀,什么词也比不了那么高兴。谁能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下富兰克林从心底里发出的呐喊。生读。假如,你就是富兰克林你会怎么说呢?换角色读。齐读。。
(3)那么富兰克林为什么那么高兴呢?(证实了猜想、实验不容易)
三、学习第3节, 探究原因,品味词句,走进人物
要求:认真读读第3小节,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促使富兰克林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中又可以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边读边想,画出重点词句。
3、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放电现象。
(1)师:(点击推测)给推测找一个近义词。(猜测)
(2)师:推测和猜测有什么区别呢?
生:推测是有根据的。富兰克林观察了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才做了这样的推测。猜想一般没有根据。
师:这种推测是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
生:不是,他观察了已经很久以后才做了这样的推测。
(3)师:(点击早就)观察了那么久,有那么多的根据,那是一种什么样态度?(一丝不苟,
师:对,这就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板书)
(4)谁能把这种态度融入到朗读中,指名读。
师:这种推论我们现在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感到奇怪,用书上的词说(不足为奇)但在当时人们却是很难相信的,人们是怎样认为的呢?
4、课件出示: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师: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这句话换成不带问号的句子该怎么说?
(2)师:人们已经习惯地这样认为了,(“习惯”)所以,这次实验是对传统看法的一种挑战。
(3)什么是冷嘲热讽?师补:同学们可能不知道,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学,然后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
师:冷嘲热讽,透过这个词你仿佛听到什么?
师:质疑声、批评声、嘲笑声,富兰克林遭到了巨大的舆论攻击,谁能把当时的这种气氛表达出来,指名读。
(4)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做这个实验。从“决定”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什么?
生:他不怕冷嘲热讽。不怕取笑。
师:从这些不怕中你看到了富兰克林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生:毫不畏惧,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对。(板书 勇敢的精神)
5、师:(指板书)富兰克林凭借丰富的知识,严谨的态度,勇敢的精神,成功地完成了“风筝实验”。
引读:“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想想,成功以后,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怎么说?
四、延伸拓展,升华人物形象
1、师:(出示图片)  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                                                        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200多年过去了, 避雷针仍然忠实地屹立在世界各地的高大建筑物上。它不知为人类避免了多少次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2、师:这样伟大的人我们当然要认识一下。(点击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
师:(补充介绍)他不仅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科学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等。美国第一界总统华盛顿曾经说:“我一生只佩服三个人,第一个人是富兰克林,第二个人还是富兰克林,第三个人仍然是富兰克林。”可是在富兰克林的墓碑上只写了一句话“印刷工人——富兰克林”,他的人格是多么的伟大。
(出示图书)这是三本介绍富兰克林的图书,同学们在课余可以去读一读。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要讲给别人听,该怎么讲呢?
(出示小标题)今天我讲课的顺序是风筝实验――观察推测——震惊世界――发明避雷针,加上第一课时讲的可怕的天火。我们按课文脉络重新排该怎么排?
生:可怕的天火――观察推测――风筝实验――震惊世界――发明避雷针
师:对,按一定顺序讲,别人就会听得清楚明白。师:点击作业
友情提示:别在雷雨天放风筝,危险!
   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
         2课外阅读关于富兰克林的故事。
 
板书设计:
天火之谜
                                丰富的知识     献身的精神
富兰克林
                                严谨的态度     勇敢的精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