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水平的策略研究》
研究课教学设计
研究主题 |
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
教学设计 |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 “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 “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 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
针对研究主题设计理念 |
《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