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趣味
发布时间:2011-12-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趣味
——关于“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武进区九里小学   蒋志方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单位中的克与千克的基础上学习的。 1吨有多重是非常抽象的,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让学生正确地建立1吨的质量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设计教案是就考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现成的条件,结合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感受、推算和想象1吨的概念表象。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的见,摸的着的现实,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突破难点,我特意选择学生熟悉的“小动物过桥”的生活场景入手,逐层深入,使学生理所当然的感受到“吨”是一个比千克大的多的质量单位。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教学应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我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直面传统教材的局限,摸索着踏上通往新课程教学之路,并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地诠释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思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各种学生熟悉、兴趣的数学活动,实施“生活数学”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
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当中。下面谈谈关于“吨的认识”教后感: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初步感受“吨”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400千克)、小马(300千克)、小牛(500千克)和小鹿(100千克)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通过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吨”。
2、充分感受吨。
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4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让学生说出更多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 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课堂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贴近生活,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于是我创设“背一背”数学活动。在学生中找几个约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 )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继而为使新旧知识前后联系,我又设计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习题,以强化学生对“吨”的知识的探究,力求由点到面的融会贯通。
1.填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块橡皮的质量是30     );
2)一架电梯最多可以载重1     );
3)一个足球的质量为2     );
4)举重运动员战旭刚,在第27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
2.判断题
(1)粉笔长13克。                        (   )
(2)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   )
(3)一个皮球重2吨。                     (   )
(4) 1吨铁比1吨棉花重。                 (   )
这样就有机地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于是我创设了数学教学重要环节:“练一练”拓展应用。在“练一练”中我设计了一组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
 “早晨,我从 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要求:
1.读一读,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
2.教师和学生一起修改,改好后再一起读一遍。
3.讨论:通过修改日记,你有什么感受?
4.引导:应该准确地运用质量单位,不要闹出笑话来。
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贴近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进一步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抽象概括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而重视应用,在学习中体验,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