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开放学习时空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发布时间:2011-12-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开放学习时空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常州市武进区九里小学 陈小平
自主探究能力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求的意识,自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将你的年龄乘以6加上23,在把结果乘以2减去32 ,将最后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在2秒钟之内说出你的年龄。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们都会感到万分惊异,对问题的的答案神速般知道感到很奇怪,觉得老师真的厉害,心里产生了去认知的欲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又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说:请同学们任意报一个数,老师立即能判断他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纷纷举手报数,经过一试,的确是真的,立即对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折服,头脑中便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很快激发了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知道老师的判断方法。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由此激发出来,变要我学我要学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另外,有些教师往往会在学生自主探究前,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通道,缩小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因此,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工具,提供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们为学习小组提供5个不同面积的长方形(长、宽都是整厘米数的)。以及透明的小方格玻璃纸(每个小方格面积为1平方厘米)。以以下的形式开展活动,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表格:
1、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2、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长度各是多少?3、猜一猜:各个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4、数一数:用方格纸测量出各图形的面积,并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5、想一想:比较各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宽有什么共同关系?6、说一说:讨论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7、试一试:求出下面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图、表略)?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开放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在认识了圆的直径和半径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利用手中的圆纸片,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圆里面蕴藏了那些秘密?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活动及与同伴的交流,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突破难点掌握知识。所以,面对新知识,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行为自由,给学生广阔的活动空间。并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完成任务的方法,活动成果的呈现独立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获取成功,使自主意识不断增加。
    教育是生长,教育是唤醒,教育是呵护,教育是激发,而这一切要建立在给学生“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自由探索的时间,自由发展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才能最大的开发,个性才能最大的张扬,创新性才能最大的培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