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小学科学多角度自主探究
发布时间:2012-03-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现在无论哪门学科,都在讲求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涉及的地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更加丰富。在小学科学中,科学探究也在不断的应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思考,自觉主动学习,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上,学生自主探究的自觉性较差,不能有效的学习,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自主探究的更广阔范围,我认为应该多角度自主探究。
关键词:自主探究、范围、作业、多角度。
一、实验课中的自主探究
   实验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引导的较好,学生上课积极动手,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说我在讲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五节时,学生自己动手做“土电话”,学生在做好以后,开始实验“土电话”的传播效果。学生们开始忙的不亦乐乎,之后我听了学生的汇报。其中一个学生说,拉紧中间的棉线能听的很清楚,但是如果棉线拉不紧,就听不到声音。之前我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我跟同学们一起又做了一遍,果然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实验教学方式机械、僵化。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偏差。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实验教学环节几乎是相同的,即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或照着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教师提出有关实验结果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一教学方式被称为操作模仿式,好处是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步骤,教师易管理,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问题是动手与动脑环节的脱离,由于学生是按指导的步骤要求进行实验,而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又是与实验过程无关,因此学生在动手实验时无需动脑思考,动脑时无需动手。这种动手与动脑的分离使得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所以在以后的探究中,要实现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
二、材料准备的自主探究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实验材料的准备考虑周到、细致了,实验才可能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我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验中被动成分大于主动。实验材料、实验用具的选择是我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我的指令进行的,学生做实验仅凭好动的天性,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也不能去尝试。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养成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求实、求真品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我认为科学教师要考虑以下几个细节:各种实验材料谁来准备?准备什么材料?准备多少?一旦学生忘记带材料了怎么办?等等。
    各种实验材料谁来准备?我认为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应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自己能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动员、鼓励、激励学生去收集一些材料。要让学生愿意去收集材料,我认为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思考;1、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2、合理布置准备材料,不挫伤孩子积极性。收集的材料应有易到难。3、发挥集体的力量,建立材料准备表扬机制。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工作中来。为学生今后独自开展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准备什么材料?准备多少?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典型性,课前教师应该选几种材料做一做,看看实验的效果再决定取舍。我听过《研究磁铁》一堂课,老师让学生研究磁铁哪个部位吸力大?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大小不一的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圆形磁铁、菱形磁铁,学生在实验时,出现了问题,蹄形磁铁中间吸的回形针比两端多得多,结果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结论,教师没想到这个情况,自己试了试也是如此,只能草草了事。其实课前教师没有做一做,因此没能为学生准备好材料。而且也不是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就一定有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有一个老师上《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学准备充分,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学具和教具;教学游戏也多,吹、拉、弹、唱都俱全。课堂上,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多次实验,吹、拉、弹、唱,课堂上显得很热闹,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老师问学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不出来。没办法,最后这位科学教师只得自己把结论告诉学生,这位老师只知道让学生动手做就可以了,没有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状况,也就没有精心挑选好材料。实验材料要的不是多,而是精,这个精就是指有结构的,能够有助于学生能进行探究。
    一旦学生忘记带材料了怎么办?如果老师也没带,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就没法顺利进行了。因此我认为教师要有两手准备,预先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果学生也带来了一些实验材料,我们就可以分更多的小组来进行实验。学生动手的机会就多了,研究就可以更深入了。
三、作业的自主探究
    在办公室里,每天都会有学生跑来问老师作业,当然也包括我的课代表。而每次我都会思考好长时间,因为科学作业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可以写,布置背的内容学生肯定会感到厌烦,从而对科学失去兴趣。因此,布置作业很令我头疼。于是思考作业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己去想能学到知识又感兴趣的作业。于是我决定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很有成效的,学生的作业七彩缤纷,丰富多彩。
    比如说在学习《声音》这一单元时,有好多实验需要学生自己课下去搜集材料。在讲《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之前,我并未像从前那样事先告诉学生去预习,准备什么材料。而是对学生说,每人对这节课做一项工作,明天进行成果展示,展示的内容不限。于是学生开始讨论起来,有的同桌两个在讨论准备什么材料,有的小组在讨论做什么实验,气氛相当热烈。上课了,学生都跃跃欲试,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同学展示他们制作的“土电话”,还别说,没有我的事先指导,他们照样制作的很准确,实验效果很理想;有的小组已经把后边要讲的“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这个实验也做出来了,这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这次自主探究的作业,我觉得很成功,同时学生也真正的做了一次学习的主人,收获颇丰。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理论的学习及多次的尝试比较,我深深地感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过分照顾学生,过分细致的精加工,等于剥夺了学习者有效发展寻找信息,评价选择信息能力的余地。一切都为学生准备好了,只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即可,无须努力,这样做将很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正如我以前使用的方法,相对于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来说,是一种落后,无效的教学法,明显地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思考的锻炼机会,打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认为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小学科学自主探究的范围很广,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某项工作或者是某个实验。我们的眼光要放远,不仅让学生动手,还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去收获果实,体验“当家做主”的感觉。教师角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练和学习伙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中心转移;教学模式从教师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转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地探究性学习,资源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不断接近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