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浅议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学习中的教师指导
发布时间:2012-10-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浅议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学习中的教师指导
摘要:课改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受到大多数科学教师的青睐,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科学教师只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却忽视了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教师指导,使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探究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不断提高探究的能力,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自主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但在科学教学中,大多数科学教师认为掌握学生的现实经验情况和基础知识水平,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更为重要。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科学性的东西,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下面是我在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学习中的关于教师指导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探究学习情景,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努力创设探究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对探究现象产生好奇心。如在教学大象版三年级下册《沉和浮》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你能不能让鸡蛋或橡皮泥浮起来呢?学生对此反应异常热烈,有相互讨论的,有独自思考的,有跃跃欲试动手实验的……学生的思维定势一旦被打破,学习兴趣随之产生,这样的学习最终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探究学习的动力
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
每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探究内容的权利。只有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重建更有说服力的,“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
不仅如此,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如在对“蜗牛”的探究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究问题,自己制订研究方法,进行独立研究,学生有的研究蜗牛是怎样爬行的,有的研究则研究蜗牛对刺激物有什么反应,等等。课堂上没研究完的,回家把蜗牛养起来继续研究,每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了探究的乐趣。
2、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材料。
小学生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和生理特征决定他们在探究材料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而教师需要注意引导他们选择恰当的探究材料。
我在上每节课前,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遵循恰当、实用、开放的原则,准备供学生探究学习选择的多种多样的材料。另外,我还根据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带来自己想研究的材料。这些材料的摆放不局限在实验桌,还可以摆放在教室的四周。如在教学大象版三年级下册《沉和浮》时,第一个环节是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我除了准备教材要求的探究材料外,还准备了碗,砖块、苹果、马铃薯等众多结构不一的材料,供学生探究时使用。
三、在探究过程中加强教师的有效引导,提高探究学习实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和表达与交流等几个步骤。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教师的有效引导,从而提高探究学习的实效。
1、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具体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对真实现象进行观察,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探究的全过程。如在教学“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我把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了红色。这个实验让学生产生了疑问:这两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混合后怎么又变成了红色……我顺着学生的提问,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在进一步让学生进行探讨。
2、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假设。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我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猜测完成后,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想的,由此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上一教学案例中,在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前,我说,大家猜一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的学生说小苏打可能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有的说可能回改变颜色,变成红的,就像刚才老师玩的魔术那样;有的说可能会出现好多泡沫……学生猜测后,再进行实验,验证猜测,最后得出结论。
3、引导学生制订探究计划。
制订探究计划有利于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与思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步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三年级的学生在开始探究前,我总是先让他们小组口头先说一说自己组的探究计划,然后在班里交流一下,最好再把计划写在纸上,经过这样的不断引导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不断提高。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在开展探究学习过程中,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5、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
探究结束后,我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情况以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探究计划以及表达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最后将结论运用到生活中。当然这里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也有展示小组图画、记录表、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在交流探究结果之后,如果有些同学又有新发现,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补充或重新解释,以形成更为科学的结论。
四、小组合作,共同研究,促进探究学习的深入
1、建立合作小组,提供探究学习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自主探究学习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十分重视合作学习,他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培养。
在自主探究学习时,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学生组成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探究学习的实效。

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分工合作,提高学习的主体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如在“探访鱼儿”一课教学时,我就让学生组建探究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如有的小组研究鱼怎样游泳;有的研究鱼鳞;有的研究鱼腮;有的研究鱼鳍……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实验,收集、整理资料,集体讨论,一个个都像“小科学家”,不仅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也培养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