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我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发布时间:2011-12-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我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九里小学    谢静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地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九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一课时,本来这节课的内容是相当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图片和一段关于九的乘法口诀的动画视频展现给学生,这样就生动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标准》标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在常规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创设集图、文、声、动、色于一体,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改进教学模式。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打破了“教师+课本+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清晰化、拟人化,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使得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质量,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方法  

“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再如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也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的指导和支持等等。因此,在数学教学种整合信息技术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由于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学生学习和操作电脑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一部分来自家庭条件较好并拥有电脑的学生,或曾经学过电脑知识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而没有条件接触电脑的学生,则连开关机都不会。即使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给课堂教学整合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设计若缺乏周密地考虑,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从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或是让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下”从此失去信心……  

面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在上新内容前,必须先作调查,记录下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给其制定不同的学习安排。不同学生的需要能在一节课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教学做到了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一条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措施。  

 ()合理适时地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改革的一种标志。它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很多优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能更合理地发挥电脑的作用,突出它的优点。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在教学时、分之间的关系时,通过电脑演示出时针、分针走动的钟面,学生观察后发现时针、分针同时走动、同时停下,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60小格,从而形成一小时等于60分的概念,时、分之间的关系轻而易举地被学生发现、掌握了。利用电脑虚拟环境,通过钟面的演示表示时和分的关系,变抽象为直观形象,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应用得比较合理适时。切忌在教学中不分青红皂白,滥用信息技术,甚至连一道口算题也要设计成软件,通过电脑显示得数,用小卡片、小黑板能达到的效果却非要用上信息技术,造成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表象,易产生东施效颦的效果,更是对技术的浪费。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声、形、色并茂,给小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的知识更多更广。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放开一些,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从他们最近发展区出发,给其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体尝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应用电脑课件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用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旅游公司派来了三辆汽车来接同学们去旅游的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你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极高的热情,很快理解了题意,进行了解答。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在思考发现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正确处理教师操作电脑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电脑在课堂领域内的出现,对广大教师是一个挑战,学会简单的操作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应用却要下一番工夫。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旨在优化课堂结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忙于操作电脑,围着一台机器团团转,受机器所左右,忽视对学生情绪、认知反映的观察了解,就会出现利用电脑带来的副作用的现象。在教学中什么时候利用、怎样利用电脑,屏幕内容的显示、停留、取消等都要掌握住一定时机,教师要借助语言巧妙自然地把手段与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恰到好处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而不只是用来展示课件。教师必须勤练电脑操作基本功,加强自身素质,使媒体演示熟练得法,课堂组织活而不乱,并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很好体现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手段的先进、效率的提高,它拓展的不仅仅是学习的空间,更打开了学习思维的闸门,它为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接触电脑网络的机会,更使学生在21世纪激烈竞争的今天,掌握学科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习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需要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受益。只有培养学生能够驾御信息技术工具,才能够享有信息时代和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努力使之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