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武进区九里小学 谢静
[摘要] 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人类面临文化史上的一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这既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总结我国教育教学现况,扬长避短。如何培养具有各种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有效服务是目前课程改革的一大难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运用好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突破重点难点的突破,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优化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激发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内容高度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而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来说,由于受学生的年龄和智力水平的局限,就更不好记忆,更不易运用。
到了21世纪,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悄然崛起。它正用它的快速性、便捷性、参与性、交互性……慢慢的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校教育也无一例外被它强大的功能性征服。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的教育。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有其必要性的。
现今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其理论所强调的“面向全体,关注个性”这一教育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难以体现的,因而就有“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以往,在数学教学中都比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体现“教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难以体现学生的创新行为;媒体的运用单一,且媒体简陋,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认识到:21世纪,我们将面临着人类文明史上又一次大飞跃——从工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人类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是信息社会的“文盲”,就将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也就是说在信息社会,教会学生学习对信息的获取、鉴别和加工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最重要事情。因此,我国的教育部门也已经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也要求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可见,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有其必要性的。
二、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有效地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比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定性差,而且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存在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数学教学中的计算、练习等内容又相对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呆板,也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而信息化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生动的语言环境和大量丰富、多彩、真实的语言生活素材;教育媒体所具备的多种功能和表现手段,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利用信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利用计算机可创设如下情境: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兔妈妈带着四只小兔在树林中玩耍,并分胡萝卜。把十二个胡萝卜分给四个小兔,应该怎样分?课件中鲜艳的色彩、生动逼真的动画,引入思考的有趣提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化了继续探究的动机。譬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单元中的七巧板时,可以先通过网络资源介绍七巧板的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使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优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然后让学生借助七巧板,通过计算机操作,依次通过按照要求拼图、自由拼图和给图案起名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使学生们认为“数学真有趣”。再如,口算练习,部分学生视之畏途,他们往往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完成,敷衍了事,错题连篇,起不到应有的巩固知识的效果。而电脑数学游戏(如翻版游戏、闯关游戏、打汽球游戏等等)是每个学生都喜闻乐见的形式,会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融入到计算比赛中去。最后让学生将成绩提交,教师再及时予以鼓励表扬。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磨炼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而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起的效果是传统的练习所无法比拟的。
2、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显得薄弱和吃力,学生往往会处于模糊状态,对知识一知半解。单调的数学语言这时显得格外的空洞,教学重点很难得到体现,难点也总是难以逾越。一节课的内容需要几节课甚至更长时间的消化和补充,效果总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象的、形态的、三维的图像加深对新知识的领悟。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触摸切实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平的、光滑的,正方体中6个面都是正方形,一般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但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几何图形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由于肉眼的局限性,小学生的空间几何想象力比较弱,一但结合平铺的立体几何图形,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困惑。这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制作动画情境,让学生观察研究长方体相对面的重合过程,理解这一难点。然后学生再利用教师为其准备的材料,自己动手剪、折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切实深化所学知识。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快掌握所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易学。这节课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解,随着抑扬顿挫的声音,直观动态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到了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教学“9加几”时,可运用信息技术制作 “小动物数学竞赛”动画故事课件:小花猫自夸是数学的小天才,数学难不倒它,小猴一听,立即出题目考考它。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有十个格子的空盒子,接着画面变成了盒里放有9个皮球,盒外有3个。当小猴提出共有几个皮球?怎样列式?得什么?前两个问题的确难不倒小花猫,而后一个问题却把小花猫难住了。这时引出新课内容,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当进行到出示例题“9+3=?”时,引导学生看画面,这时一个皮球被放入了空格内,这种“化静为动”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有了“凑十”的概念,再让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讲一讲“凑十”的过程,同时出现算式:
9 + 3 = 12
/ \
1 2
学生就能基本理解“凑十法”,接下来的“9+2”、“9+5”等就让学生摆小棒,自己动手,完成“凑十”过程。由此可见,教学“20以内数的计算”时,若光呈现一道道的例题,教师不断地讲解方法,这对学生而言是被动地学习,对数学的兴趣也降到了最低点。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效果就大不一样,其教学过程自然而然得到了优化。再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应用计算机CAI课件的鲜艳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所以在以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感知角的形状时,课件先显示一面色彩鲜艳的红领巾,再把它的三个角逐个闪动,最后把三个角同时闪动出来,告诉学生这些图形就叫做角。这样通过直观动态的画面,渲染了气氛,优化了教学环境,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对“角”这一概念有了充分的认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与常规教育相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但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不可改变其工具辅助地位,需充分发挥其优势,服务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 “度”,不可使“烂”,过多地用图像、声音刺激学生,不引导学生深入思维,会造成思维的表层化。是否使用多媒体,是否使用网络,甚至是否使用计算机,使计算机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发挥其效益,要完全由教育教学的需求来决定,不能有丝毫的勉强。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只有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才可以放心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任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惟有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坚持另一个“两手抓”:一手抓基础教育,让学生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这是我们的强项;一手抓科学的教育,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手段,还要有超前的思想意识,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乌美娜 李芒,《现代教育技术基础》,1998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溶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
3、章建卫 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8月
4、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