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小班化东风,让孩子从小就爱上语文
武进区九里小学 吴冬梅
关键词:小班化 小学语文 师生关系 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小班化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的基础上,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发展水平与需要,因材施教,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学。
那么在当今小班化趋势下,如何让孩子从小就爱上语文,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去做?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小班欢乐的学习氛围
小班化教育,要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在课堂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营造欢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1、 运用体态语言,向学生传递关爱的情意
在小班教学中,恰当运用包括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人际距离和自身动作在内的体态语言,对引发学生求知兴趣,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等,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教学方法儿童化、兴趣化
在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能力,避免过多地强调知识的灌输, 应尽量使教学方法“儿童化”、“兴趣化”。
所谓儿童化教学,就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进行语文教学。低年级学生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使用儿童化的语言、使用色彩鲜艳的直观教具、运用多媒体、穿插游戏等符合儿童心理的手段去辅助教学。
所谓兴趣化教学,就是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组织教学。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游戏和比赛等有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小班化的特点,我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朗诵会等。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既理解了内容,积累了词句,提高了读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写的能力。在练习写字时,让学生自己找优点、找缺点进行评价,学生与学生进行作业PK,学生自己评价作业书写情况,无疑会很快提高他们的写字水平。我还注意运用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让学生自己来教会同伴,一边教,一边学,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二、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并躬行之。国外有实证研究表明,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随年龄增长,个性差异也越大,遵循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学原则并赋予新的涵义尤显重要。小班化教育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分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等各环节实施因材施教。小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反馈信息,并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通过分层操作,频繁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矫正,实现教与学的平衡,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践行小班化的办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即:健康每一个、快乐每一个、欣赏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功每一个。
(1)教学目标分层。在制订目标时,要充分利用小班的资源优势,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再将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分解实施,设计相应的问题或练习。
(2)教学方法分层。传统的语文课教学往往过程单一,缺乏层次,老师们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许多同学都难以接受。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效率不同,课堂容量也不能要求一样;学生认识、理解能力不同,在课堂提问、内容理解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尝试实行“分层”,而小班化教学却能够凭借人数少的优势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如:对学困生采用“低起步,拉着走,多鼓励”,对中等学生采用“慢变化,小步走,抓反馈”,对优秀学生则采用“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并在教学内容安排、掌握知识要求和作业布置等各个教学环节上进行尝试,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欢乐。而且对于学困生,我给予特别的“偏爱”,采取开“小灶”或提醒、赞扬、优先回答和面批等方法,使他们蕴藏的能量经过教师科学而又富有艺术性的点拨发挥出来。总之在小班化教学中,我坚持做到:每个孩子的作业每天至少面批一次,每个孩子每节课发言不少于一次,每个孩子每天都能得到一次同学或老师的赞赏。
(1)教学目标分层。在制订目标时,要充分利用小班的资源优势,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再将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分解实施,设计相应的问题或练习。
(2)教学方法分层。传统的语文课教学往往过程单一,缺乏层次,老师们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许多同学都难以接受。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效率不同,课堂容量也不能要求一样;学生认识、理解能力不同,在课堂提问、内容理解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尝试实行“分层”,而小班化教学却能够凭借人数少的优势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如:对学困生采用“低起步,拉着走,多鼓励”,对中等学生采用“慢变化,小步走,抓反馈”,对优秀学生则采用“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并在教学内容安排、掌握知识要求和作业布置等各个教学环节上进行尝试,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欢乐。而且对于学困生,我给予特别的“偏爱”,采取开“小灶”或提醒、赞扬、优先回答和面批等方法,使他们蕴藏的能量经过教师科学而又富有艺术性的点拨发挥出来。总之在小班化教学中,我坚持做到:每个孩子的作业每天至少面批一次,每个孩子每节课发言不少于一次,每个孩子每天都能得到一次同学或老师的赞赏。
三.改革作业评价,在作业中放飞每一个孩子
(1)多一些温情,少一些冷漠
一个“√”不能向学生传递多少温情,但一个“×”却可以带给学生不少冷漠,倘若用“?”代替“×”,则“?”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学生看到它,就不会因为做错了题而丧失学习的信念。相反,学生从教师的做法中体会到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就一定会自觉地思考,开启探究科学文化的大门。这种带有激励性的评价有效地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不必为少数学生不更正错题而犯愁,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度,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接受。
(2)多元评价,共同成长
作业评价中引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家长评价等多元的作业评价方式,评价的等第也用学生喜欢的三星制或五星制。学生作业后进行互评、自评,然后用铅笔在作业本上以画"☆"的形式对自己的作业评价,体现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主体性,也是一种在作业中自我激励的好方式。对作业质量好,作业有进步的学生经常发表扬信,进行作业展出。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口头作业是非常重要的。口头作业主要是读的作业。读是预习和复习巩固知识的重要渠道,是写作的基础,在当阅读积累到一定量时,在写作上才会产生质的飞跃。读也是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的重要途径。口头作业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刻意求新。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而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从一年级开始就坚持每天给孩子读讲10分钟故事,阅读材料可以是学生身边配套的《新补充阅读》或者童话故事等,慢慢的随着孩子拼音、识字的学习,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10-20分钟的课外书,并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乐于走进学校的图书室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然后请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上台读给大家听,或者竞争上台、轮流上台读给大家听。经过长时间的这种训练,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仅使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大有长进,而且当阅读积累到一定量时,说话、写作水平才会有质的飞跃。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孩子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背诵古诗词、弟子规等,不仅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很大作用。学生身边都有一本配套的《古诗文诵读》和一本《弟子规》,我校要求任课老师每周周末给学生推荐一首经典诗词和一课弟子规,每天的语文课开始背上一背,这样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在文学氛围中成长。
口头作业也可以采用生生互评、亲子共读、给长辈读书、读报、讲故事等,从同伴、长辈的赞赏中获得成就感,体会阅读的乐趣。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管理策略,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我们携起手来乘小班化东风,让孩子从小就喜欢语文,爱上母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