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快乐学习
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发生激烈冲撞的今天,社会需要对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方式,使中学生又不得不在题海和分数中挣扎,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有的学生经受不住这种压力,就采取了逃避的方式:个别学生自杀、离家出走、厌学和自暴自弃的更是大有人在。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反思——怎样让学生快乐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才能避免种种悲剧的发生。
现在的中学生,个性比较独立,思想比较复杂,受社会的影响也比较大,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也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学习上表现出来不快乐及不快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对学习缺乏兴趣。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知不如乐知。”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总是伴随着快乐、欣喜、满意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他在学,也是被动学习,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怎么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二、感觉压力大。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自己将来能否适应社会感到迷茫,感觉社会压力很大;学校和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创名学校,对学生在考试分数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这样概括“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感觉学习上的压力很大,有时感觉是疲于应付或无可奈何,感觉学校压力大。家长望子成龙也对子女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懂事的孩子生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不懂事的孩子又怕父母打骂,表现出最怕学校开家长会,更怕班主任向家长告状,感觉家庭压力大。
第三,师生关系不和谐。特别是学习成绩和表现都比较差的学生,对老师的教育和批评有一种对立情绪,即使是老师在班上只是点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也认为老师是在针对他们,心中就会闷闷不乐或有意与老师作对,甚至对老师产生仇恨。如果老师在语言上再有不恰当的地方,这种矛盾会更加激化。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下,学生怎么可能快乐学习呢?
第四、同学关系紧张。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主要存在在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中。因为学习成绩好,老师比较欣赏和重视,这往往会引起成绩差的同学的嫉妒和不满,会对他们说一些风凉话,让他们在同学中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因为成绩比较好而产生自傲感,更加剧了与其他同学关系的紧张;为了学习,他们又不可能用太多的时间去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于是就会产生焦虑情绪而不快乐。
第五、家庭关系不协调。有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或者过严,使子女在战战兢兢中度日,害怕考试失败或犯错误而受到严厉的惩罚;有的家庭父母离异,使子女在感情上受到伤害;有的家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让留守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孤独的心又怎么会快乐?
第六、青春期的苦闷。中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呵护和关爱,一方面又渴望独立,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叛离情绪,表现为处处与老师和父母作对,甚至离家出走。
面对上述种种学生学习不快乐的原因,本人有一些体会,希望能对老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帮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积极进取和谐温馨的班集体。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班集体中,一个积极进取温馨和谐的班集体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读书,更要学会做人。老师和学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老师的威信不是靠严厉的制度和惩罚建立起来的。老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必须要先尊重学生,不能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如“你不可救药”“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象社会上的阿混”等,否则,老师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产生觝住情绪甚至对老师的仇恨,有时后果不堪设想。老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不能只看到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实差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在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往往通过违纪来引起老师注意。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父母残缺的爱让他们受到了一定的伤害,需要在老师这里得到补偿,所以老师更要多关心他们。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应该算是最多的,他们之间可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异、性格的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闹矛盾或互不理睬,有的甚至在班上拉帮结派,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老师要及时调解和引导,在班级学生中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快快乐乐每一天。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老师讲再多的大道理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最主要的途径.
第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不良后果。为此,有的学校专门配有心理辅导老师,没有心理老师的学校,这个工作一般都由班主任承担。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类问题包括学习压力、厌学情绪、考试焦虑等,人际关系类问题及青春期问题。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与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和谐关系,让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让他们的紧张与焦虑有所发泄,有些问题在这种倾诉中就可能解决了;在了解学生的困惑、苦闷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上很自卑,没有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厌学情绪严重,班主任要善于发现这部分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对今后的人生也是有益的。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上缺乏信心,害怕被同学孤立,班主任要引导这些学生克服在学习上的过度优越感,主动帮助同学,赢得同学的信任与尊重;对于青春期问题,一般表现为青春期闭锁心理和早恋现象。他们渴望倾诉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小秘密,害怕对优秀异性的欣赏被误认为早恋。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不要小题大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同时要正确对待异性间的交往。只有心理健康,学生才可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第四、架设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桥梁。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是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就都交给老师了,自己的任务就是保证孩子的生活。这种态度不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家长会和电话联系是主要的沟通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不应该成为告状的途径,否则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反感,与老师和父母之间形成对立情绪,结果是事与愿违。在这种沟通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尊重学生家长,老师和家长应该是平等的,不要因为学生表现比较差而把怨气发在家长身上,让家长也害怕见老师就麻烦了;二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优势和在学习、思想、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只有在快乐学习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各种综合能力才能得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