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2013-05-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导课时,合理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好开课方式
一开始上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上来,为整个课堂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我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我出示从从网上搜索来的大量的春天的图片,青青地草,绿色的叶子,红红的小花……依次展示给学生,并配合我设计的优美的解说语,引入课文,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当揭示课题后,我又让学生看春天的照片,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让学生读好课文,为课文学习作好铺垫,激发学习的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多感官参与,体验学习的乐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深刻思维、锻炼意志,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现代化信息技术以鲜明可感的形象、悦耳动听的声音、绮丽多变的色彩,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荷尔蒙素的分泌,引起中枢神经的兴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度参与,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并非“全权”下放,教师“袖手旁观”。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便是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网络环境中有着海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更多的时候,学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多。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显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情表象,刺激诱发学生思维,为学生架设通向逻辑思维的桥梁,激发他们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让给学生,选择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理解素材
语文教科书上的素材虽然非常多,也紧扣讲授的观点,但有些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些距离,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补充一些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乡土案例,从社会热点、焦点中精选素材,并根据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恰到好处。设计素材画面时,独具匠心,注意画面的美观和简洁,以便营造一种和谐、充满趣味和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强化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有利于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浓缩教材精华、再现典型素材概貌、扩大教学容量的作用,使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在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中揭示出来,在学生的情感内化中理解和掌握,使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要注重设置过程中情境与情境的连贯性。信息技术学科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知识的连续性,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前后连贯的。所以情境的设置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从而保证整个课堂的顺利展开。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切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情境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所以设置的情境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当然,也要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观点鲜明、目的明确。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精”、“当”的素材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材料,比传统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同时能及时对学生的思考结果给予评价,并将正确的信息和答案反馈,这样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不断的问题求索之中,又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和自信。通过不断的设疑——释疑——解惑,为学生铺设了更为广阔的求索之路,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被动地参与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更是方法单一,机械的背诵,简单的记忆是枯燥课堂的主要因素。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