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农村小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2007-01-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农村小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武进区九里小学课题组    20071
 
 一、课题的提出:
(一)、教学生活化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大了拓展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的力度,力图构建开放的内容体系,提供尽量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这就有必要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更强调把学生引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向在开放情境中的探索,引向从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生活化是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变革教师教学行为的需要。
    教师广大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尊崇并奉行的一个信条就是重理论、轻实践,亦即是重文字符号而轻实际内容,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未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儿童的发展,甚至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新课程实验教材重视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运用,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新课程还新增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实践活动课。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转变教学思想,树立教学生活化的观念,关注儿童的生活,让学生亲自去感知,亲历学习的过程,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经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生活化是丰富新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的需要。
    现行教材内容过于城市化,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够紧密。如低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五彩路》,在农村绝大多数学生没见过高速公路和立交桥,对所学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代化的教学内容也是没有用的,不能基于儿童经验的基础上去阐述现代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再好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可行的。跟少年儿童现实经验远离的教学内容,再努力的教学也是低效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联系农村学生的现有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的经验,活用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以活动为纽带,挖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生活化是关注儿童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书本知识的重要属性是人类的认知成果、被前人证明了的真理,是一种规律性的知识,是从生动丰富、多彩多姿的现象世界中选择出来的、抽象概括了的。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真理和建构起“意义”,主要还是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阅历。就学生而言,生活化的内容,取自于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能促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通过看、摸、交流,合作、探索等活动去经历学习的过程,深刻地感受的产生和获取的过程,加深理解和掌握,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尔后创设知识的运用情境,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更在具体的情境下能学、会用,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生活化”是指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发掘学生的已有经验、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习习相关的素材,促进学生认知、体验、感情等形式的统一。教学生活化是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生活化能更好地贯彻课程的开放性及活动性,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进而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农村小学教学的生活化”即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农村小学生的现有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的农村生活经验,挖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提高认知能力,转变学习方式,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次课题将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手段的生活化及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这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活动。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2、通过研究,形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策略。
3、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4通过研究,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立足于课堂教学,放眼于农村教育资源,千方百计地寻求两者的缔结点,发掘教材中的内在因素,将有关知识放置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大背景下。在课题实践中,通过对教材进行再设计,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按照不同主题重新组合,配合生活中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
2、教学手段的生活化研究。
在课题实践中,通过教师课堂生活化的语言、行为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所学内容;师生之间积极互动,相互讨论、交流,相互理解、对话,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课堂教学开放到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形成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学习观念。
3、教学情境的生活化研究。
在课题实践中,通过研究学生生活现实情境在各科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平台;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使学生勤学、乐学、善学。
 
五、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重在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联系学生生活,开发教学资源,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打下基础。因此拟以我校全体教师及在校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本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确定以精选主研教师的方式确定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就教材、教师和学生几个角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访谈、个案分析等,了解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学习研究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现实情境进行教学活动的情况。
   2)文献法。收集、整理和学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教育教学理论等。通过查阅国内知名教育报刊,权威出版物、电子杂志等,正确了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有关研究及动态,为本课题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材料。
   3)经验总结法。分析归纳他人和我校教师在这方面的探索经验,重视教师教学的情境设置,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及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4)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力图解决因缺乏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关注而导致教师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及学生学用脱节的问题,力争做到“教、学、研”的和谐统一,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解决学生因缺乏趣味性而厌学等实际问题的措施,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形成及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六、研究阶段计划
    研究周期:2007——2009
     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1——20078)。课题论证,调查、理论学习,形成研究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查阅相关文献等资料,整理我校以前教师这一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立项,搞好课题宣传。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79——20091
    全面实施研究方案,分学科实施,进行课题可行性研究。形成阶段性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工作报告,经验论文。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大量的研究活动,加大学科性实践活动研究,组织开展学科活动课。
    第三阶段:深化、推广、总结、结题阶段。(20091——20096)
    整理研究成果,召开研讨会与形成宣传运用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结题。
(远期规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农村小学教学课程资源)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长: 蒋志方
副组长:冯国富 杨玉珍 
(二)、课题组:
组长: 蒋余琴
    副组长:谢静 李如光 巢志平
(三)、各学科组负责人:
语文组:蒋余琴
数学组:谢静
英语组:李如光
综艺组:巢志平
主研教师:邵惠芳 陈小平 丁优堂 蒋余琴 何云   杨瑜    谢静
 蒋晓燕 言志国  何宁 路英  夏留平 吴建新  周新建
 陈未 李如光  蒋美娟  巢志平  陈超群   丁海波 
    人员分工:
    邵惠芳——课题研究的保障考核工作。
    蒋余琴——课题研究的组织与执行。
    李如光——负责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各阶段计划、总结等材料。
陈小平——课题的联络工作,人员的协调,研究活动的组织。
谢静———协助组长负责全面工作。
巢志平——信息、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九、保证措施:
    1接受区教研室的管理和指导。
    2组成课题管理机构,制定奖惩措施。
    3通过自筹,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