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阶段性小结
发布时间:2008-06-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阶段性小结
武进区九里小学    蒋余琴
著名教育专家崔峦指出:要改变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课堂要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我们认识到生活化课堂就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课堂与生活链接,唤醒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感知、理解语文,进行个性化解读,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才能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宽广。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语文课堂生活化的“走进生活三部曲”即:对接生活、创设情境、立足开放。
1)对接生活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是培养能力的凭借,是培育人文素养的载体和沃土。如果要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对接,首先就要实现教材与生活的对接。所以我们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把教材分成三类,即:再现生活的教材、贴近生活的教材、远离学生生活的教材。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再现生活的教材:学习之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和景物,学习之后再到生活中验证、提高认识。 
贴近生活的教材:对照现实生活学习,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鲜活的类似的典型,收集当时当地的实际材料,对照课文学习。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参观、访问、实验等拓展活动,结合教材触类旁通,以加深感悟理解,受到启发。
远离学生生活的教材:指导学生去分析对照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例子,或增加对比阅读的文章,或观看音像资料,加深理解,进而升华理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
2)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地学语文。比如通过游戏、音乐、竞赛、表演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这样会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贴近,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富有童趣。
导入情景生活化。为学生建立起认知水平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①事物导入,用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认识;②活动导入,在课前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受;③故事放像,让学生获得课文更多的背景资料,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④巧设质疑,针对课文的生活结合点、重难点,让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生活积累;⑤音乐导入,以情激情;⑥观察导入,把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的结果展示出来;⑦实验导入;⑧解题导入;⑨猜谜激趣;还有对联导入、竞赛导入、猜读导入、反常导入、评价导入、实物导入、讨论导入等等。由于导入设计开宗明义,简洁而又自然地与课文的内容衔接,给学生创设了联系生活的平台,为学习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开端。
学习体验生活化。就是用创设、引入生活情景的方式,还原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去解读文本,在生活中再次体验文本的情感,在生活中实践文本给自己的启发,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可以采用:①音乐赏读法,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在音乐声中反复诵读;②空间转换法,把课堂开放,到操场中去实践、去观察、去体验;③辩论法,结合生活体验用辩论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表达个人见解;④故事链接法,在含义深刻的课文中链接主题相关的故事,以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⑤表演法,对童话类课文采用表演的方式,体验文本人物的情感;⑥批判式教学法,在不误读的前提下,对于文本中表达不当之处,可让学生改写文本;⑦对比阅读法,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
3)立足开放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语文学习向生活开放,才会让学生积淀丰厚的文化,才会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我们立足“四个开放”即:教材使用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空间开放、学习方式开放。让学生的生命因语文而精彩。
教材使用的开放:倡导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地整合教材。首先是学科间的整合,语文与美术完美结合,让学生在绘画中放飞思维,在表达中凝炼思想,打通了学科的壁垒。其次是教材使用的整合,分两个层次:一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二是单元内的整合。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强调归类学习,以一篇带多篇。单元内的整合,就是将存在相同之处的几篇课文放在一堂课内学完。
学习内容的开放:我们创造性地开设了扩读课。“扩读课”就是在传统语文课的基础上扩展阅读。确立了四种类型的扩读:①针对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扩读,这属于主题性扩读——围绕一个训练重点,让孩子们选读课文之外的多篇文章。②学习“文选”,扩读原著,使课文成为学生阅读长篇的钥匙。③学习短文,扩读集子。④比较性扩读。选择不同类型的同一主题文章,让孩子们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开阔视野,发现差异,提高能力。要想将扩读课落到实处,就要在文本学习时做到三突出,来保证文本学习质量,提供扩读时间。突出精要,紧紧围绕学习重点,问题设计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触动学生心灵;突出层次,问题应层层推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将对教材的理解转入到对生活的感悟中;突出关联,抓准教材的生活联系点、读写能力训练点、情景创设点、育人联系点,更有效地发挥教材的核心辐射作用,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
学习空间的开放:教师们尽可能地打通教室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让学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把校园、图书馆、体育场、农贸市场、风景名胜等变成学生学习、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
学习方式的开放:我们以教材为本,来创新学习形式,使学习形式生活化、活动化。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绘编连环画,续写故事;改编课本剧,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抓住古诗文语言凝练之处,意境深邃之处展开想象,改写成记叙文,创编故事;学习写景的文章,编写导游词,组织小导游活动;开展为课文插图比赛活动,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构建课文人物廊,把课文中的人物分类汇集起来,为每个人物画上画像,配上说明词……学生在这种探究性、创造性活动中,培养了理解、处理、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的学习,同时情感、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2008.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