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阶段性小结
武进区九里小学 蒋余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这种理念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引进了一溪活水,让语文勃发了生命的活力。基于“语文生活化”理念带给我们的理念和冲击,语文组本学年围绕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这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我们课题组成员首先深入学习了关于语文教学生活化方面的理论。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以及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课题组成员更加明确了“语文教学必须根植与生活”这一理论论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让老师们努力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究,努力构建具有浓郁生活化的课堂。
1、创设生活情境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每一篇课文都闪烁着作者的灵气,教师要善于揣摩作者的思想,创设生活情景体验作者的生活,实现作者的情感与读者(学生)的情感和谐共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 使学生能真正地深入到课文的世界,体验、掂量、揣摩课文的言语,感受到言语的质地、味道、色彩,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
如:杨老师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小英雄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将敌人领进埋伏圈而被敌人打死的场面,使学生入情入境,带着两代人的鸿沟去理解课文,领悟了王二小的英雄气概。
2、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理解文中字词。
学生踏入校门时,已不是一张所谓的“白纸”,他们都带着过去的生活经验、情趣、兴趣。经验是认识的门径,是理性的基础。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利用学生的认知“因素”为学前的教学内容服务。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所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思维块,容易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轻松地理解词语意思。
如:谢静老师在教学《大海睡了》这篇课文时,通过让孩子们回忆自己被妈妈抱在怀里、背在背上的情景来理解“抱”与“背”这两个字。让孩子们对比爸爸、妈妈的鼾声指导朗读“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妈妈的鼾声”。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一部好的电影在结尾都会给观众留一个思维的空间。同样,苏教版教材中也有很多文章在结尾给读者(学生)留下了思维想象的空间。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走出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结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蒋余琴老师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鸟岛》后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蒋余琴老师在教学完《狼和小羊》后让学生创编故事,想象自己是那只小羊该怎么做等。
在理论学习方面,我们除了得到了专家的大力指导外,重点学习了《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将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浅谈小学实施语文生活化的策略》和《浅谈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生活化》等有代表性的文章。
经过课题组人员的不懈努力,有了很大的收获。在本年度学校课堂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总之,近段时间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不够。我们课题组成员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把研究工作做得更实在、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切实让语文教学扎根在生活这片沃土中。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