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一片生活的天空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九里小学 作者:蒋余琴
邮编:213134 电话:0519—3138024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 生活如同泉源,语文如同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在教学中,让语文融入生活,走进自然。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问,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朱德的扁担》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表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更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教师在教《春笋》这篇课文时,为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理解春笋破土而出的那股生命力,老师给学生配上动作,让学生对照课文的描写进行表演。边学边做,学生兴趣盎然,充分理解了课文中的词义,兴趣浓厚了,智慧的火花更加灿烂。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实践,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教学《锄禾》后,我安排学生星期天下地和家长一起锄禾,亲身体验一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场面,感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其诗意了。
二、在生活中,让自然和社会孕育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变“自然风光”为“教学风光”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那里有“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观。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要“反朴归真”,教育要“回归自然”。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也提到:“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在自然的怀抱里享受它的温馨,感受它的灵气”。新课改理念下的教材就顺应这一理念安排了大量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在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时,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略领课文大意后,带着学生到小河边让学生尽情玩耍,观看小河、青草。学生看呀、议呀,由于产生了兴趣,投入了感情,所以纷纷发言“小河有长长的、弯弯的长发”“小草青青的象碧绿碧绿的地毯”……我想,这样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的课堂并不比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差。这也正符合《标准》的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的课堂回归了大自然,让大自然为课堂增添光彩。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2、利用家庭资源,拓宽语文知识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一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我们要真正让学生走向“蓝天下的学校”,阅读“生活的教科书”,寻找语文学习和思维活动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