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武进区九里小学丁优堂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一、情趣交融——识字教学“生活化”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低、中年级学生要多识字,尽快地进入阅读阶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词串识字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尽量让这些字在学生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识字效果。如教学《日月潭的传说》中“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冒着、纵身、激战”等词语时,首先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大尖哥和水社姐与两条恶龙激战的动人场面,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学生读出来的不仅仅是几个词语,更是自己的感受。 有的说“他们真勇敢!”有的说:“他们真是好样的,是大英雄!”学生朗读的声音变了,语调变了,就连姿态和神情都变得个个腰杆挺直、精神饱满,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英雄。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的那样:“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在这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饱含着亲身的体验与激荡着情感的情境中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享受、变枯草为快乐。
二、入境抒情——阅读教学 “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努力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具体生动、引发联想的情境,设计双向互动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吐真言、抒真情”。
如教学《祁黄羊》一课时,为让学生深刻体会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高贵品质,在课堂上设计了课本剧表演为场景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精彩表演与文本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解狐和祁午听到祁黄羊的举荐,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样,祁黄羊的高大形象已深深烙在学生的脑海中。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也应注重价值取向。”法国人丹纳不是说过“人所能了解的感情,只限于和他自己感到相仿的感情”吗?我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动了学生积淀已久的情怀。于此情此景中读书,学生不但饱含着浓浓的“甜味”,还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三、找寻生命的绿洲——习作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以“记录生活”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倡导生活中有什么就记什么,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就录下什么,生活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的。要求学生的习作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学生的习作也是随感而发、随事而记,而不是将习作训练机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课上。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系列活动,如“亲情行动”,让学生每周计划为长辈做一件增进情感的事情,给奶奶敲背、陪爷爷聊天、帮妈妈整理房间……再如“感悟秋天”,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悟秋天……通过这些系列活动,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难怪叶圣陶会这样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四、沟通课堂内外——课外实践的“生活化”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在学完《云房子》一课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美丽的云朵,发挥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自己动手画云朵并拼成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并且在图案旁写上自己的心里话。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