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生活化”走向小学数学课堂
发布时间:2009-12-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生活化”走向小学数学课堂
武进九里小学   杨瑜
 
长期以来孩子们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不愿意上数学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书本上的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计算公式及教材所编写的应用题材等,使我们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学,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进行应用题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在实践中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将数学教学与孩子们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最后爱上数学。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教学中加强现实性,在内容中导入“生活化”
  教材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知识面的扩展,现行的教材也略显滞后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以此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体会到数学带给他们的快乐。
  我在教学人民币这节知识时就对教材内容中的某些部分做了一些改动,对新知识进行了适当的填充。例如:对“分”的认识只稍稍带过了,而增加关于元的认识,特别是对二十元券、五十元券、一百元券.讲了在欧美地区常用的货币,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我发现,课本中的很多数据会日显陈旧,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调整,以符合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切感。如“红旗村1995年人均收入是1700元,比1984年人均收入的6倍还多32元,这个村1978年人均收入多少元?”,我在教学中就把它改编为“我家2004年每月人均收入为1800元,比1990年每月人均收入的6倍还多120元,我家1990年每月人均收入多少元?”这样一改,学生就很有兴趣了解我家1990年每月人均收入是多少?
  在教学应用题过程中,我经常对应用题进行生活化的改编,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贴近他们生活实际。有一次我在教分数应用题“有一块600平方米的果园,梨树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2/5,梨树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让学生自己编题,学生兴致很高,编出了许多生活化应用题, 其中有一名学生说:“我们家一个月的收入是3000元,其中我妈妈用于买书占收入的15那么妈妈用多少钱买书?学生还一起围绕买书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又对学生进行学习情感、态度的教育。这样这堂课就很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我经常听到学生说应用题太难了,而且形式比较繁琐,得他们厌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喜欢做应用题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打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都是尽可能的从学生生活中选择一些有价值的,有生活意义的数学素材,灵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如应用题:小李和小张装配一种仪器,小李5天装配105台,小张6天装配102台。小李比小张每天多装配多少台?教学中对该题作了改编,以讨论形式展现给同学们:某厂装配车间进行改革,要精简部分人员,下面是一道工序中四个人的工作情况:
天数            台数
王师傅           3            21
黄师傅           4            32
吴师傅           5            45
尚师傅           6            60
1、要求出他们各自的工作效率,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怎么求?
2、谁的工作效率最低?低多少?
3、如果你是该厂的经理,你决定让誰下岗?为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你能自编一道三步计算应用题吗?让学生詀在一个领导者的角度上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二、在教案设计中渗透“生活化”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内容老师在上课前准备的,才教案带有着教师个人主观的意愿,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的创新变化。
  如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某工厂生产一批产品,甲单独完成要10小时,乙单独完成要15小时。如果两人同时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学生普遍动手列式:1÷(1/10+1/15)=6小时。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包装时如果场地太小了,两人之间工作就会产生干扰,两人就会产生矛盾,那样他们的工作效率就会下降,而不是提高了。”班上立刻哗动,老师也怔了一下,这可是备课过程中未想到,学生却有这“惊人”出现。教师及时对该生进行表扬,肯定该生仔细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并继而鼓励学生往下说,教室里出现了精彩的一页。由此,我们可以对题目进行改变:“工厂包装一批皮鞋,甲独做10小时完成,乙独做15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作,两人出现工作干扰,甲的工作效率降低了20%,乙的工作效率降低了10%,照这样计算,两人合作需多少小时完成这批皮鞋包装?”
师:“如果这样,合作完成的时间就要发生变化,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需多少时间,再列式计算”。
A:在工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效率下降,工作时间就要增加,那应该列式为:1÷[1/10×(1-20%+1/15×(1-10%)]
B抢说:“这可不一定,如果两人一起工作,两人之间就有竞争,大家就会抢着干活,那各自的工作效率肯定比以前高,那样合作完成的时间就会减少…….
生:……
师:同学们说的却非常有理,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存在你们说的现象.请大家把自己改编后的题与改编前相比,发现什么规律?
A:甲乙合作,工作效率的可能会发生各种变化……。
B: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关系不变……。
C:我们都是把工作量看作单位“1”。
  以上课堂片断说明,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动态合作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活跃的学生,现实的生活,教学中我们应尊重、信任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机会和活动,让他们在数学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与魅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生活化”,增强教学的社会性
  应用题源于生活,每一道应用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因而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大数学”教学观念,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入生活,把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提高学生探索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到商店购物,看到打折的宣传牌,到爷爷奶奶家去拜年,学校里绿化活动,小胖子减肥……”这些生活中随处可遇甚至可以亲自经历的事情,让我们的学生身临其境,与其说让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让他们去做身边的事。学生不但为课堂学习而学习,而是尝试用教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探索生活现象,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如教学“教学平均分”这课,我让学生自己分苹果,要平均分给同学们,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几年教学的实践摸索,我班学生渐渐的从对数学不感兴趣,不喜欢上数学课到对数学课产生兴趣,甚至只喜欢上数学课。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最后爱上数学是完全可行的。在教学应用题内容时老师在教案中渗透“生活化”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创造情感,培养了创新思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