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我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发布时间:2009-12-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我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九里小学    谢静
专家们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这充分说明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应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如在进行完《乘法》教学后,我为学生安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郊游。春游时得带一些必须物品,下面是一些物品的单价:面包2元;饮料3元;水壶5元;苹果1元;饼干3元;香蕉2元;话梅2元;帽子5元……让同学们用30元去买。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来寻发现数学问题,这样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同时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考虑到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概念往往坐不住,甚至容易感到厌烦。所以我根据学生经常会去超市购物的这一生活实际,用多媒体出示到超市购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问:“我们到超市去买东西需要用什么?”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钱”。这时我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并说:“我们买东西就要用到钱,中国的钱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了。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安排了一个“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活动,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充分证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使教学溶入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