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
发布时间:2009-12-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
武进区九里小学 蒋美娟
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怎样实现生活化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老师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糖水来解解渴。这儿只有几颗大冰糖,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糖水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把冰糖敲碎了再放到水里。” “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用筷子搅拌”……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二、 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
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皮筋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
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三、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拓展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总之,科学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