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要想使语文走进生活,就必须使语文教育与生活互相融合,做到语文“生活化”。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语文学习应该开辟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新域,从而让学生走进斑斓的生活,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真正解放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真正让学生从生活中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发掘其语文学习的潜在能力,进而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成为可能,最终建立科学的生活语文教学观念。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语文这一生存工具,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让语文与社会生活接壤,让学生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从而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怎样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语文教学要与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要与社会天地相接,摆脱“应试语文”的束缚,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生活实际,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既让学生懂得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让学生在思想方面深受教育,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思想性。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密切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从语言的习得这个角度揭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而当代的许多语文教育大家,从叶圣陶到刘国正,都主张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课堂,而应该引导他们向其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和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要由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入手,将学生的视角导向实际社会。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特点来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这种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学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扎实的语文能力是必备的生存本领,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要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适应力,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宽松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演练“社会角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社会角色”演练中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既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任务,又切实增强处事能力,为此,教师既可以创造性地将语文小课堂模拟、还原为生活大舞台,为学生提供表现与增进才干的机会,诸如改编课本剧、即兴演讲、情景对话等,也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系列语文活动。这样,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成了学生内在的生存需求,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可以从生活中得到锻炼提高。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我们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