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教学>>学科在线>>文章内容
词中有画观词景 词中有声悟词情(何云)
发布时间:2020-11-2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杨瑜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在这桂香散去,滴露成霜的日子里,江苏省第21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课拉开了帷幕。观摩学习了这些课,我得到了很多启示,下面就淮安市白鹭湖小学的李春燕老师执教的词《长相思》这节课谈谈我的收获。

本节课,李春燕打破了传统的诗词教学模式,读诗——谈意思——品味情感,这一刻板的模式,采用一种新方法,以期能教会学生如何学古诗词,读古诗词,品味古诗词的目的。

一、词中有画观词景

在教学策略上,李老师主要想通过边读边想象、看注释等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什么纳兰性德会想到“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韵味,也达到了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的目的。

其次,学习古诗词课下注释和插图也是孩子学习过程中非常有效的工具,借助这些能有效帮助孩子进入情境。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所选录的图片:行军帐外灯光千展,风雪交加,龙旗飘扬,一位手持佩剑,身着铠甲的将军站在帐篷外,望着群山沉思着。这样的图片不正是对词意的诠释吗?读懂了插图也就读懂了词本身之意,在辅以老师点拨下的想象,对词的理解必会更加深入。

在对词中“山一程,水一程”的理解,李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当时的行军路程图,行军里程数,不用过多语言解释,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而且体会到了词中情感。

一、词中有声悟词情

学习诗词的重要形式是朗读,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词义,体会词情。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再到师生的吟唱,读出了征程的“画面”,吟出了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在音乐声中用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李老师再次启动了情感充沛的吟唱,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这样的设计是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读是重点,只有反复去读,多种方式去读才能读透词心,才能贴近作者的生活,品味情感就变得水到渠成。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李老师设计了多次不同形式的读,来帮助学生读出词情、读透词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