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教学>>学科在线>>文章内容
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感(梁茜茜)
发布时间:2020-11-2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杨瑜

一、精巧的字词教学

陈汉珍老师在字词教学中设计得十分巧妙,每一组词语各有目标指向。第一组的三个词语,不仅帮助学生正音,还让学生用这三个关键词语来介绍周恩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不仅初步认识了周恩来,也是对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的复习与巩固。第二组词语都是多音字,读准字音的同时,学生自主理解了多音字“背”在文中的意思。第三组句子很特别,是带有文言色彩的句子,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很快找到了文中类似的句子,陈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拆字组词、看图等多种方法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通过朗读感受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不一样,此时自然地出示当时上修身课上的画面。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巧妙。

 

二、精致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生已经学习通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但这是针对一文一事运用的方法。而这篇文章,讲了三件事,所以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找到三件事,分别概括清楚三件事,再将三件事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将课文内容说清楚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就要重点训练这种能力

教学中,陈老师先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将长长的课文分成了三个小故事,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概括第三个小故事的内容,方法得当,训练目标清晰。在学习第一个小故事时,陈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理解“中华不振”的意思。运用同样的方法,归纳总结了第二个故事里的中国女人惨遭“欺负、欺侮”。由扶到放,同桌合作交流,运用所学方法概括第一个和第二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最后围绕初读课文时提的大问题,让学生用因果关系“之所以……是因为……”说清楚事情的发展,这种阶梯式的承接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还很容易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教学过程中,语文要素的阅读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

 

三、精美的教师语言

教学中,陈老师的语言跟随着作者的文字,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富有感染力,感人至深,让学生情不自禁融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中,这离不开陈老师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高水平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语言是有启发性的,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学生的思想。在悠悠的配乐中,在富有情感的老师独白中,同学们亲自在小小的书签上写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我想同学们心中的爱国情怀此时一定会被启蒙。学了这一课,我想同学们也一定会去思考:我是在为什么而读书,我的读书志向又在何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