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2013年5月参加武进区潘敏名教师工作室时,领衔人赠送给工作室成员书籍中的一本。
而那时,名师工作室的研究主题是“追求简约之美,回归语文之本”。遵循“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
翻开书的那一刻,我才发现这本书的作者蒋军晶是那么的熟悉。那时的他已是全国知名教师,我校的语文教师多次聆听过他的指向写作的阅读的观摩课、讲座。
回首过往,这本书依然有它的价值。现在,我想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你总能从中收获一些教育教学的灵感。
一、认识作者——蒋军晶
蒋军晶: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知名教师,知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曾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应邀赴北京、台湾等地执教研究课、讲座三百余节次。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他边研究边实践,致力构建完整的阅读课程体系,让学生学得扎实,读出名堂,体验一种真实、难忘的语文生活。
二、回顾教学之路
在这本书中,蒋军晶老师回忆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
1、工作的第一年,挫败感很严重。
第一堂课,命运“悲催”:20分钟,课上完了,求助数学老师,尝试了一把“学科联动”。 实习汇报课,命运很“悲催”:课上到一半,校长一脸不屑拂袖而去。
2、同行指点迷津。
(1)多看“名师的教学录像”:一部一部“观摩”,下班后别无旁顾,沉浸其中。在录像中,幸运地认识了左友仁老师、张光樱老师。
(2)阅读周一贯老师主编的《中国特级教师精品课》:不知翻了多少遍,通过这本书,认识了支玉恒老师、于永正老师、杨明明老师、贾志敏老师、靳家彦老师。
(3)学习知不足,知不足加倍学习。
走进名师课堂:双休日自费去听课。
工作的前三年里,沉迷研究“技术”。 在工作的前三年,我一直沉迷研究技术:研究导人,研究提问,研究范读,研究导读,研究讨论对话、倾听训练、结课拓展,研究用怎样的语言节奏表述学习要求?怎样用心记录学生的回答并给予恰当的回应?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干方向太远,如何自然地引领学生回归?如何让课堂的态势层层递进?研究了很多细微的教育技术。十年面壁图破壁。
很难说我等到了破壁而出的时刻,但是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技术对我的帮助。我因为一向自卑而决定超负荷地学习与工作,立志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对技术的依赖和迷恋,在我的教学经历中直延续,直到现在……
3. 面壁” 图“破壁”。
参加浙江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受到一致好评。
4、工作的第四年,主动找理论书看。
(1)“识字教学”、支玉恒老师的《索溪峪的“野”》、两个班的改作文(一气儿要改112篇)。
(2)“本源性思考”、“两难性思考”、“现实性思考”。
5、机会来了。
(1)2004年余杭区“轻负高质”课评比,执教《长城》获一等奖。
(2)2004年杭州市“教改之星”评比,执教《小镇的早晨》获金奖。
(3)2005年杭州市阅读教学大赛,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获一等奖。
(4)2005年浙江省阅读教学大赛,执教《一夜的工作》获一等奖。
(5)2005年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太原赛区),执教《月光曲》。
(6)2006年全国阅读教学比赛,获一等奖。
6、 有破,就要有立。
方向一:回到原点;方向二:敬畏规律;方向三:与时俱进。
7、从“课堂”走向“课程”。
三、回忆我的教学之路。
1、第一堂实习汇报课:尴尬。
所有的知识点标注在书上,勾圈点画,空白处字写得密密麻麻。我把自己要说的每句话写在教案上,导入、展开、结尾……离下课还有10分钟,内容却上完了,不得不让学生读2遍课文才草草收场。
2、工作后,幸遇“良师”。
1997年参加工作,来到一所村小遇到了一批老教师,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冯校长经常听课,手把手教我如何上课;丁老师亲自示范,告诉我上课有激情。参加全乡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执教《狐狸和乌鸦》一课,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2000年村小并入中心校,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学习中,课堂驾驭能力不断提高。每年一次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锻炼着自己,加快了成长。
每次外出学习,学校要求回来上一节汇报课或者交流分享观课感受。2004年,有幸前往浙江宁波参加语文名师的课堂观摩活动。那次盛宴,让我领略了支玉恒老师的“提问”艺术、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靳家彦的“朗读”指导、王崧舟老师的习作教学。我记得当天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把白天听的课晚上又重新再抄一遍,特意找于永正老师在扉页上题词“求真”二字留念。
一次次的模仿,一次次的锤炼。在九小的大家庭,我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区督导、教研室听课、协作片公开课、校教师基本功比赛、教研课……我展示着自己的教学,课堂也越来越“活”了起来。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进入学校课程,我服从学校安排,首先尝试,外出听课、学习,回来上交流分享课、区级公开课。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我就参加区信息化能手比赛……我陶醉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成长,收获喜悦。慢慢地,学校认可了我,同行肯定了我。
2013年,有幸加入武进区潘敏名师工作室,让我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真谛。一次次的研讨活动,都满满地装着沉甸甸的“干货”,让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四、整理演讲稿。
在这本书中,蒋军晶老师收录了自己的演讲稿:多面向的阅读教学:单篇、群文、整本书;指向“体验”的阅读: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指向“表达”的阅读:谈“和内容分析说再见”;指向“思考”的阅读:阅读,让人学会思考;教课文,更要教“阅读”:兼忆赵镜中教授;从“文本解读”走向“教学解读”;“群文阅读”:真实、实用、结构化的阅读;和孩子聊书吧:整本书阅读。
五、整理课堂实录。
在这本书中,蒋军晶老师收录了自己的课堂实录与名家点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让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已死的母熊》:教出文言文的味道;《趵突泉》:指向体验与表达的教学(一);《祖父的园子》:指向体验与表达的教学(二);《麋鹿》:理趣与情趣的调和;《飞向蓝天的恐龙》等:教课文,更是教阅读;“创世神话”群文阅读:文章一组一组教;《毛毛》读书会:幻想小说怎么聊;《疯羊血顶儿》读书会:动物小说怎么聊 。
这本书,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个语文名师实践的智慧、反思的勇气和探索的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学习,从别人的课堂中发现亮点,自然地为自己所用,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正如蒋军晶老师所说,我是一线教师。一个在一 线的带班的老师,如果说不忙,两种情况:要么没什么责任心,做什么事差不多就行,甚至差不多都算不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么特有个性,自我强大,就管好自己手头的一亩三分地 ,其他任何杂七杂八的事,都摆 出一副事不关已的架势,不管也不顾。我是那种不聪明,不特立,也不独行的一线教师,就知道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
刚入职时,每位教师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独当一面,五年成为优秀教师,十年成为教学名师。希望每一位九里小学的老师心中有目标、眼中有方向、手上有行动,用学习+反思+实践来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