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教师频道>>校本培训>>教研动态>>文章内容
把儿童放在课堂的正中央(吴建新)
发布时间:2020-05-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杨瑜

把儿童放在课堂的正中央

——评车飞老师的《七律 长征》

佐藤学说: “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只有认为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挫折都是了不起的,并且认真倾听每个儿童的低语或沉默,才能获得教学的立足点。所以,创造性的教师总能够接受儿童的多样性和教材的发展性。”

519日下午,有幸听了车飞老师执教的《七律 长征》一堂课,我深有感触。

一、教什么——儿童不会的。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不要教的目的,一堂语文课要让学生获得通过学习完成自我提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学,注重素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

“导入”部分:车老师针对“七律”体裁进行了教学。他先从以前学的“律诗”着手,告知学生“七律”是8句诗,每句7个字。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孩子们一下子就知道“七律”这种体裁了。

“新授”部分:车老师紧扣红军长征中的“山山水水”教学。他先让学生找出哪些山?哪些水?接着让学生默读诗句,画出读不懂的地方。

1、教学“五岭”、“乌蒙”。

车老师首先让学生理解字形,通过跟读的方式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五岭山”、“乌蒙山”,接着用简单的线条画一画。层层的设计,巧妙地打破了教学的难点,让学生习得方法,对“逶迤”、“磅礴”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随后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由小夸大的浪漫,赞美瀑布的壮美)到毛泽东的手法(由大说小的情怀,赞美革命的情怀)。环环相扣,让学生浸润在“诗中”、“情中”,读出了情感的温度,更是读出了情感的升华。

2、教学“金沙江”、“大渡河”。

车老师抛出“这两句诗其实写了红军长征中的两个经典的故事,你知道吗?”这个问题展开教学。“巧渡金沙江”,他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心情朗读归到“暖”字;“飞夺泸定桥”,他采用视频播放的方式,通过“你读出了什么?”来归到“寒”字。文本距离学生遥远,但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收到了不一样的效果。学生沉浸在毛泽东的“智慧”中,战士们的“悲壮”中,读出了画面,更是读出了深度。

二、怎么教——儿童立场。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一堂语文课,“听说读写”,“读”是最重要的。纵观车飞老师的这堂课,有齐读、指名读、跟读、同桌互读、创设情境读、师生合作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读,再到最后部分的诵读,学生在读中悟情,以情促读,美美与共。“教学无痕”是高境界。车老师每次读,都很精妙:每次朗读,他带有一定的指向性,有评价,学生的朗读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指导,有了提高。

2、“平等对话,和谐共生”。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老师的教,但学生却不见了。”“学习没有真正发生,再完美的课堂,留给学生的发展空间也极其有限。”“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强大与个人魅力,却看不到学生的精彩。”……诸如此类,引发了国内许多专家的思考:学习永远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教学就永远不可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车老师这堂课,让我看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在课堂上,有几处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但车老师巧妙地利用同伴的帮助,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有位学生提出“若等闲”是不是等待休息时,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采用“冷处理”方式(后面的教学中,有学生说到“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时,回过来再问这位学生。)

整堂课,学生们专注学习,热情高涨,其实与车飞老师的评价语密不可分。

车老师利用积极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他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文本,与毛主席和战士们一起心潮澎湃,才有了最后的诵读环节的精彩!

总之,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在课堂上、在学生身上真正发生,这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只有有意识地退出,站在最外侧,看着讲台中央的学生,这场景才是最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