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我有幸听了华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一课,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却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巨人的自私自利让他的花园失去了春天,当他改正错误时,春天又回到了花园。华老师的教态从容、大方,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把孩子们的注意深深地吸引到文本当中。
在教学方式上,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吸取经验:
1.准备活动,你侬我侬。
由于是借班上课,免不了与学生拉近关系。但如何有效渗透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学习兴趣,华老师有自己独到的办法。“我说你演”环节,充分尊重了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动机。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习思维。
2.教学环节,张弛有度。
(1)重组教学内容。
学生由“花园”句子入手,随机采访“树与花”,让学生展现动作,说一说“春天的美好”,进而到“冬天的萧条”。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形成强烈的对比:同一座花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景色?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理解“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要学会分享快乐。
(2)想象体会心理。
华教师引导学生读了巨人叱责孩子们的三句话后,顺势问,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此时他会说什么?“凝视”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在学习巨人感悟的一部分,老师三次启发学生体味、朗读,学生朗读一次比一次投入,一次比一次感悟深。
(3)尽情快乐分享。
华老师在前面做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在写“我会怎样尽情玩耍?”语句优美,学生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分享了自己的快乐。
(4)课内课外互通。
华老师不仅关注了文本,还关注了作者。“巨人的形象”的理解打开了文本与课外的联通,作者的生活、一段话、一本书,都让学生对“巨人”有了深层的思考,推荐王尔德的童话也就水到渠成。
3.评价语言,精心雕琢。
教学过程当中,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丰富,赞美性、鼓励性评价语比较多,有针对性,更利于孩子树立信心,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对于童话题材的文章,我们应当从哪方面入手?是从童话本身的寓意入手,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还是感受童话语言魅力,放飞想象,着手于童话写作的指导。
还是两方面相结合,或者将单元的具体课程分开按照不同的方式来讲解。感受童话寓言的生动性、丰富的想象本身就会触动孩子写的欲望,如果能够利用文本进行写作训练的话,也许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2、这堂课的文本内容已经被挖掘出来,如果能够拓展延伸到实际生活当中是不是更有效果,让孩子们举一举身边的例子,也会加深对“分享会带来快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