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教学>>学科在线>>文章内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蒋晓燕
发布时间:2021-10-2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梁茜茜

19《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蒋晓燕

一、交流预习梳理内容

1、读准字音:预设1、在预习的时候,我们组发现有的词语有点难读,有人会读错,像纸屑,我想领着大家再读一读。屑是这课的生字,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半藏半露,包而不围。

2、理解词语:谁还要汇报?预设2:我不仅会读了“粜”,还知道了它的意思。(我知道它是一个会意字,字形上就可以看出来,把米卖出去,所以它的本义为卖米,引申为卖出。粜稻就是卖稻。我还用这种方法认识了另外一个和它长得很像的字“籴”,它的意思是买米,引申为买入。)

3、小结方法:你很会学习,不仅能运用会意字的方法来理解词语,还能用高科技的手段——百度来解决拦路虎。

4、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吴冠中)课前已经有同学对作者做了深入的了解,并搜集了他感兴趣的内容做成PPT发给了老师,我们请他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收获。

5、了解作者:预设3:我通过读《课课通》知道吴冠中是江苏宜兴人,是一个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我在百度上查了他的画作,你看他画了这么多的画,我觉得这些画都给人一种写意而又朦胧的美感,很有诗意。你是一个有心人。

预设4:你看了这些画有什么感受?这些画真的很美,很有意境。我还发现这些画中都有小舟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小结:你们都看见了吴冠中的画里面有小船、有水道、有房子,体现了浓浓的江南味,吴冠中就出生在江苏的宜兴,他把江南水乡画到了他的画中,他把这里的小船也写到了他的文章里。

6、梳理文章同学们通过初步朗读,知道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与父亲相处几个场景,看,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这些场景。(半夜喂蚕、加钱换房、难忘庙会、背“我”上学、拼凑学费、无锡送考、缝补棉被)也有少数同学有不同意见。

大家在梳理的时候都是从父亲的角度来概括的,视角与课题一致,值得表扬。

、学习场景、深入体会

1过渡:课题是父爱之舟,文中有很多地方的确写到了父亲和小舟,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回忆的哪几件往事中写到了父亲和小舟?(板书:加钱换房、无锡送考、缝补棉被 你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些场景。

2 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节省、对孩子期待很高又疼爱孩子)这些印象都源自作者梦境中的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细节,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品读,体会父亲的形象。      

3、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写父亲和小舟的这三个场景。

4、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8、9自然段,进行小组合作。我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要求:

找一找:找出这里面最打动你细节

品一品:划句子,圈关键词,并做批注。

说一说:组内合作交流,上传记录。

读一读有感情朗表达父爱的语句

第一组交流分享

抓住细节:批注的拍照上传

同学们讨论得都很认真,有些同学还做了细致的批注,值得大家学习。让我们来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其他组同学认真听,请结合我们平时小组讨论的要求,以及本课的中心,及时对他们行评价。哪一小组先来汇报?

我们组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到了描写父爱细节

A朗读:   预设5: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从这里的心疼和动心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父亲很疼爱我,看到我被旅馆里的臭虫咬得浑身都是大红疙瘩非常自责和内疚,想要加钱给我换房子住。你能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很好。

预设6:我还要补充,我知道父亲对自己是节省到极点,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还在百度文库里找到了写父亲节省的资料,发给老师了,我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补充资料父亲对自己极度节省,却对孩子很大方,愿意加给我换房子作者在这里是运用反衬的手法将这样的反差写得让人十分动容从中也体会到了深深的父爱。你体会得很深刻。

预设7:是啊,如果此时的父亲叫来茶房,你觉得他会怎么对茶房说,同桌可以讨论一下,分角色扮演他们两人的对话。

同学们演得都很投入,这两位同学再现了那个情景,请他们来给大家扮演吧!(父:茶房,你来看看,这满床的虫子,我儿子才11岁啊,都被咬成什么样啦?我们大人被咬咬也就算了,可孩子细皮嫩肉的,怎么受得了哇?能不能给想想办法?茶房: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咬咬牙:那,那我再加点钱,换个好房间。)你们演得真好,演出了父亲的难过,饱含了对儿子的爱。

    小结:在这个场景中,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心理描写,看似反映的都是父亲的节省,实则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浓浓的父爱。(板书:抓住细节描写)

指导朗读:你们组能带着这样的体会一起来读好这一段话吗?

还有要来分享的吗?我们组在第九自然段中也找到了描写父爱细节

B朗读:预设8: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在我们的印象中,缝补棉被应该是母亲做的,而这里却是父亲在做。父亲是既当爹,又当妈,这让我很困惑,我在百度上查找到吴冠中有关父亲的回忆录,我发给了老师,我们一起来看:   

我的母亲长年卧病,不断服汤药。因为母亲的病,父亲便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不再去无锡教书,他在家围起母亲的围裙洗菜、做饭、喂猪,照顾孩子。也不怕别人嘲笑,当门外来人有事高叫“吴先生!”时,他匆忙解下围裙以“先生”的身份出门见客。很多时候,我对父亲与母亲的印象是重叠在一起的,也深刻的感受到父亲的不容易。

    预设8: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父亲弯腰低头为我缝补棉被的背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我永远都忘不了。

是啊,怎么能忘得了呢?整整一夜,父亲缝补的时候很长了,也许他的腰——(很痛),他的背——(很酸),但他依然一针一针地缝补着。这正如孟郊所吟诵的诗句:女生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孟郊在赞美母亲,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是母亲对孩子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在作者身上,父亲却胜似母亲呀!此时此刻,我们也可以说——(男生读)慈父手中线……

小结:在这个场景中,作者紧扣人物的动作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伟大而又细腻的父爱。就是这样一个缝补棉被的背,深深地烙印在吴冠中的心里。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还有哪一组要来交流?我们组在第八自然段中也找到了描写父爱细节

C朗读:  预设9: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我从那么热的暑天,他和姑爹顾不上休息,在夜里轮换摇橹,却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中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1、这么热的天,周围的环境怎么样?(暑天的夜晚,天空繁星点点,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热浪,让人喘不过气来,青蛙与蟋蟀仿佛也被热得睡不着,不停地在抱怨这炎热的天气。)周围的环境都被你写活了,带给了我们很强的画面感。

2、父亲摇橹时会是什么模样?(父亲撸起袖管,弯腰用力摇橹,摇得满头大汗、衣衫尽湿。)你能抓住父亲的动作来描写,真好!

3、船上的你,会听到什么呢?(嘴里还不时发出呼哧呼哧的喘气声,如同一头老牛正在努力地负重拉车。) (你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

4、此时的作者心里又会怎么想? (为了能让我休息得更好,父亲是那么的辛苦!我何其有幸,能有这样的父亲,唯有加倍努力学习才能报答父亲的这一片慈爱之心哇!)(多么懂事的孩子!)

串读场景在大家的笔下,这一幕一幕名叫“父爱”的场景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小结:作者在这里抓住了环境描写,看似反映天热,其实都是在表达深沉的父爱。

引读句子:(上高小的时候,父亲用小船送我,住客栈时,我被咬大红疙瘩——女生读;送我去报考无锡师范的时候,天气非常炎热——男生读;去读师范的时候,又是那艘小船,又是父亲摇橹,晚上还要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大家一起读。)这浓浓的父爱就蕴含在了字里行间,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灵。

三、对比场景、感受特点

1、同类文章对比:父母之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永恒的爱。前面一篇课文《慈母情深》,对于母亲也有多处场景描写,想一想它与《父爱之舟》中的场景描写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场景描写 ,都有细节,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2、引导:的确,两篇文章都通过一个一个的场景,一处一处的细节,表达了父母之爱。

   它们的不同点是《慈母情深》里的场景都在写一件事情,而《父爱之舟》里的场景是分散在很多事情里的。

   引导启思:是啊,《慈母情深》中的几个场景都是围绕“我向母亲要钱,拥有第一本小说”这件事情来写的,而吴冠中笔下却是这样一个一个片段式的场景,给人感觉断断续续的,咱们不妨再关注一下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你又什么发现吗?

   学生交流:首尾呼应,贯穿全文。这篇文章写的是做梦,因为梦就是朦朦胧胧,断断续续的,所以梦中的一件一件往事似乎都不是那样的清楚与完整,但是他对父亲的印象又是深刻的,所以每件事情中都会有这样一个动人的场景。

四、课堂小结、设置悬念

1、刚才我们用划句子,圈关键词的方法学习了这样三个场景,知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为了突出文章中心而选取了典型事例,抓住了细节描写,使得人物的形象丰富饱满、能够跃然纸上,这正是我们要学的。(板书: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

2、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课题是“父爱之舟”,作者明明画了这么多的小舟,在文中也写了这么多的小舟,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却还这样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课后,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看看它和吴冠中的《父爱之舟》有什么相似之处?

 

 

19    父爱之舟

             

加钱换房                      选取典型事例

无锡送考                      抓住细节描写

缝补行装                      突出人物形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