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易得,知音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今天我听了施光宏老师执教的《伯牙鼓琴》一课,如同畅饮一杯醇香的美酒,细品一盏幽香的茶。
一,读中感悟文言韵味
由于文言文距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而且语言表达形式和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将其运用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多读,而且要做到读有层次。施老师依据学生实际和文本特点,以读为本,不仅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读”得有层次,有梯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再读课文——读懂大意;三读课文——读出节奏、想象画面;四读课文——读出情谊、读出文化,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准确到位的朗读中,领悟到水到渠成的阅读乐趣,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施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自由读、指读、范读、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配乐诵读等多种形式的穿插进行,不仅让学生把握文言文朗读的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文字的理解内化打下了基础,使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神韵。
二,表达尽显语文魅力
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在于文意兼得。施老师重点关注学生语言的训练,如:在指导学生理解“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时,先想象画面,感受泰山的巍峨,流水的浩荡;再出示“巍巍泰山”、“汤汤流水”这样的AABC式的词语(皎皎明月、滔滔江水、茫茫林海、徐徐清风……),想象当时的场景;最后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师生合作,情境对话,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渐渐对“知音”一词心领神会,达到思想的提升。本课教学,施老师不仅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做到扎实、有效,更扎扎实实地走到了领悟语言表达这一层面上来,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
三,情境触摸历史人物
一曲美妙的《高山流水》拉开了整堂课的序幕,扣人心弦的乐曲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了学生无尽联想:伯牙和子期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这样“先声夺人”的导入既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又使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课文中,真是一举两得。背景资料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志向远大,胸怀宽广的俞伯牙,再一次理解了伯牙子期的情投意合,感受到了伯牙得遇知音喜上喜;而在钟子期死后,不知情的伯牙如约来到故地会挚友,此时却早已人去楼空,物似人非,真是悲痛之极,而此刻一曲无限凄凉的古筝曲适时响起,学生在低沉而悲凉的反复诵读间如同身临其境,欲罢不能,真正体会到了伯牙痛失知音悲上悲,那真是痛彻心扉,伯牙绝琴之举真乃惊天地,泣鬼神,无人不为之动容。
四、方法有助能力提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早已不能满足孩子自己主动探究,学习知识的求知欲了,更何况,这是文言文,学生读着都有些累,更别提能很好地理解并加以运用了。施老师在教学中,就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拓展运用,既让学生深切感悟到了伯牙子期之间的志同道合、心有灵犀,懂得了知音的真正内涵,又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总而言之,施老师的课堂犹如春风暖阳一般为我拨开了遮盖在文言文教学头上的乌云,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