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品格培育在语文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常州市新北区九里小学 郭文洁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应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慢慢将德育渗透其中。教师在语文的课程活动中适当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感恩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美德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心灵的满足,并且学习美好的品德。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课程实践
正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小学阶段的语文在品德教育上扮演着重要且不可缺少的角色。作为小学学生三观形成和品行养成的地点和基石,小学语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品格的培育,尤其是有关于感恩这一良好品德的培养。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提高学生品德方面的修养,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美发展的学生。
一、品格培育渗透于语文阅读文本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感恩品德知识
品格培育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进行品格培育的时候无法像科学类学科一样通过实验或者公式来向学生说明,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事例和生动的例子来向学生呈现,从而让学生在视听过程中感受品德带来的力量和好处。而这一个个鲜明的事例和生动的例子通常是以教材为载体来呈现出来,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体现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文本,提高阅读浏览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相关品德知识,知道什么是“感恩”,如何做到“感恩”等等的基础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授《滴水之恩》这一课程时,可以通过教材的阅读文本与品德修养内容的结合,讲述“滴水之恩”强调的是什么,文本这么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让学生无论在正面还是侧面都能学到有关于“感恩”这一品德的基础概念,哪怕学生还未完全懂得这一品德的真正含义,但至少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才能进行下一步展开活动。最后教师通过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让学生记录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做书签等方式来反馈所学新知识。
二、在语文写作中注重情感的体会记录,让学生感受感恩的情感态度
一般学生在学会基本的品格道德知识之后,都会对感恩的基本含义、意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这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并不代表学生能够完全感知到“感恩”这一品德的真正内涵,所以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抒发和态度表达。在得到学生的正向反馈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下一步教育;如果得到的是学生的反向反馈,教师除了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出现的失误之外,还应注重聆听学生对于这些道德品格的认识和误解,并注重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意义和必要性。无论是在哪一步的教育阶段,教师都应该注意德育的有效渗透,通过学生的情感体会记录,正确掌握学生对于感恩这一品格的理解程度。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写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不要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应积极走进大自然、家庭、社会等,充分感受人文、自然的帮助和馈赠,从更多的角度来表达感恩的情感。教师在学生的写作当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并为每个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调整,从而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教学计划。
三、课上课下注意品德教育的应用教学,让学生强化感恩行为的习惯养成
传统的课堂中只看重课上的教学,却忽略了课下的教育,殊不知,由于课上的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进行德育渗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如果结合课下的教学活动的话,德育渗透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好的效果。而如今的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活动是相互的,作用于学生,同时也作用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德育教学的标准和理念,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关于“感恩”这一美德,并付诸于实践中。因此课上要与课下教学活动相结合,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更加广大的空间。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目标之一,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同样也是语文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下课的时候,教师不用急着离开教室,即使是不拖堂、留堂,教师也可以在课间休息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平等的沟通,在不经意间应用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自身的疑惑和难题得到解决和分享,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实际应用,更容易让学生在交流分享当中,强化感恩行为的养成。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课程中有效地渗透感恩品德的教育,可以从语文教材从发,基于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感恩的相关知识,对“感恩”有基础的概念。教师要做到语文知识与思想道德内容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学习之后的“输出”结果。教师还要注意在课上和课下的品德培育的渗透,让学生强化感恩行为的习惯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能够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丁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性的途径[J].小学生(下旬刊).
[2]陈海华.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J].小学生(下旬刊).
此文发表于《学生之友·创新教育》杂志202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