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会有家长这样问:我的孩子在家里挺会说的,活跃外向,但是到了外面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木讷、内向,处处不敢表达自己,真的是所谓的:在家“一条龙”,外面“一条虫”了,每当这个时候,家长就会感觉孩子不争气,让自己没面子,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就会对孩子大声呵斥。“你怎么回事?”“在家里不是很会说吗?”可是孩子却一次比一次更害怕,一次比一次更沉默。如何让孩子“家中”“家外”都爱“现”?
其实面对社会环境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个一蹴即就的事情。我们都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总是希望他们的未来能比我们更好,可是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曾经有人说:人们对于在公众场合进行发言的恐惧仅次于对死亡的恐惧,在人类恐惧对象排行榜榜单中名列第二,可见在公众场合进行发言和表达,并不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如何培养孩子在家庭外面的表达能力呢?让他们更爱“现”呢?
目前我们的孩子最多的说话场景就是在学校上课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或是亲朋好友的聚会要小孩问声好,这些情境不是全是陌生人的大场面,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还是不敢表达自己呢?其实在这种情境下无法表达自己,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孩子对那个空间里面的人、事、物,还没有很熟悉,没有安全感。第二个就是环境当中有着权威者,孩子很在乎权威者的评价。所以他会担心,发言后权威者会不会对他有不好的评价。
如果是第一个原因,也就是孩子还没有很熟悉环境、没有安全感,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强迫他、不要批判他;每个孩子的个性、成长进度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尊重个别差异,这时候如果强迫他说:说嘛!说一下又不会怎样;或者批判:你怎么这么没用,大方一点;比较:你看人家讲的多好;…等等,就算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只会让孩子对说话这件事情更没有安全感,加深他们对说话的恐惧。不要说孩子,我们成人在收到批判、强迫的时候得感觉也是不好受的。
所以在尊重之外,更要表达你的认同:“你看起来好像很紧张,是不是还没准备好?”“没关系,等你准备好了再说就可以了”,让他对说话有好的感觉,才能慢慢的累积他对表达的自信。
第二个原因就是孩子会特别在乎某个“权威者”对他的看法,因此不愿意表达。这个权威者可能是同学、老师,但最有可能的就是“父母”了,尤其年纪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这个时候“权威者”要想办法降低自己的权威感、增加自己的亲和力,这时候有几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1、语调上使用降调、缓和紧张气氛(语调升高会激化情绪、语调由上往下走会缓解对方的情绪),所以当对方紧张不安,升调只会让他加剧紧张,降调则会安抚、缓和他的紧张。2、字音拉长、增加亲和力。字音长短会展现出关系里的亲近疏远,很大部分的权威感、来自短捷有力的字音,把字音拉常、听起来就会更亲近,降低权威感。3、通过发问来增加亲和力。问问题是一种最简单最能释放善意的技巧了,他的潜台词就是“我想了解你”,没有比这个技巧更简单更能拉进彼此的距离了,但是前提是你提的问题对方要很容易回答,不要问太难、或太隐私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观察一些很有经验的老师,他们都会用这些声音语调、还有提问的技巧,去快速获取孩子的信任;但是比这些技巧更重要的是“权威者”要充分表达支持,当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支持、父母的爱,知道自己不管表现怎么样、都是被爱着的,相信他一定会更有勇气去表达自己。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中如何让孩子在外面更爱“现”,包容、鼓励、和爱不可或缺。在适当的包容、鼓励和爱的催化下,再加上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将会在外面得到更多的肯定,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更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