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生小组合作方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执笔: 蒋余琴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召唤“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作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者在合作小组的环境里发布学会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例如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等等,从根本上能改善课堂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合作学习比竞争学习和个体学习能产生更大的成功、更积极的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美国教育学者布莱总结到:“学生们在讨论时比听课时更集中注意力,更活跃,更深思熟虑。”库利克也认为“学生的讨论小组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比听课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2、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认同,它的有效运用成为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在小组合作学习热下,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走了样,许多教师更多地将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窄化成了对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追求:变变教师讲授为小组讨论,变个别提问为小组汇报,变课堂桌椅的“秧田式”排列为“圆桌会议式”的摆放……课堂中,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嗡”成一片,热闹非凡,学生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仔细一看,合作学习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往往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老师们掐好讨论的时间,示意结束时,学生总能迅速安静下来并派出一名代表发言。汇报时,常常是说:“我觉得……”而不是:“我们觉得……”试问,这样的小组合作真的有效吗?因此,我觉得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迫在眉睫。
二、课题的界定
1、“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这种小组要足够小,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而且,学生们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的管理的情况下来进行学习的。这样看来,合作学习的含义很广,它包括了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等各种形式,但它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小组,这便把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学生小组活动排之于外了。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2、“合作”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10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活动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依靠,一句句闪烁着童心的诗歌喷薄而出。
三、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过程,把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学科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1、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在教师指导下,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转变观念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转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向导、参谋、设计师、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合作学习主题的确定,主题明确,才能有效开展合作活动,主题不明确或者缺少主题,或者主题不适合开展工作合作学习,合作时就会导致空话连天。这一点在研究必须作为一个重点来处理,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
2、合作氛围的创设,这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让不同班级,不同情况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主题中来,没有相应措施是断然不行的,研究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相应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调动学生热情参与。
3、采取科学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这是促使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保证,研究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尝试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即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研究本课题,同时辅以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2-2010.6):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实际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2010.9-2012.2):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形成阶段性小结。
(1)学习经验,研究教材,探讨目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模式。
(2)设计教学案例,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及时调整和改进研究方案。
(3)总结实践经验,交流阶段性成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4)分析目前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同时总结并积累适合于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模式。
(5)改进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教学案例,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完成学生成绩测试,总结研究成果。
3.总结鉴定阶段(2012.2-2012.6):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敬请专家评测指导。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的有关过程性的资料。
2.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3.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
4.体现学生小组合作成效的测试成绩及其分析。
5.与课题研究的其它研究材料
八、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课题组长:蒋余琴
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员:何云、何宁、蒋晓燕
九里小学子课题组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