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课题沙龙: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因素
发布时间:2010-03-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课题沙龙: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因素
时间:   2010322
 地点:   九里小学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成员
 主持人: 何宁
 中心发言人:何云
何云:合作学习的评价重整体轻个体,在研究合作学习时,认为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上,这对学生的积极性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尤其是对后进生。  
 
蒋晓燕:要提高小组合作效能,就要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小组分组时尽量不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一般采用组际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法,将学生按现有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性别、个性特点的不同混合编组,以利于合作小组中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每个学生能倾听不同的意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为便于小组角色的分配,确保每个学生尽个人职责完成任务,小组的规模应控制在2-6人,4人最佳。因为人数太少,不利于合作、相互讨论,人数太多,不利于管理,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个性的充分展示。小组成员间要进行角色分配。比如主持者(小组长),操作者,观察者,记录者,发言者等等,不同的课型可以有不同的分工方法。但合作中的角色分工是相对的,并且成员间要定期进行角色轮换。小组形成后要保持一定长的时间,可以让合作小组整个学期、学年甚至更长时间固定不变,也可以让小组成员关系维持到某一单元结束,再重新编组。无论时间长短,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尽量让小组关系维持到他们能够成功完成任务为止;二是合作过程中不能运用社交技巧共同解决问题时,就结束这些小组重新组合;三是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机会与班上其他同学形成合作关系。
  
蒋余琴:提供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并非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教师提供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个学生参与,是学生有话可讲,有一定争论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比如有探索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数学问题,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一些较大的数学实践活动等。为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信心,对合作初期或年龄较低的学生,教师最好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水平,把知识内容设计成具体问题,便于学生取得成功。随着合作的深入,问题的广度、深度应不断增加。
   
陈小平: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讨论和监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情况发生,可能会打破教师的教学预设,如果这些情况得不到解决,学习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现场进行观察和适当介入,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并提供有效指导。比如有些小组对学习任务还不十分清楚时,教师就要耐心地说明;有些小组讨论的问题偏离了主题时,教师要及时点拨,使其纳入正道;有些小组中个别学生总是抢先发言,争着表现,而其他同学却总是失去机会时,教师要对每个人的合作任务等再次提出明确要求,保证每个学生机会均等,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何宁:要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个人责任感不强,缺乏讨论交流的意识,因此教师必须逐步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技能。一是要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让学生学会自己选择合适的工具,通过合适的途径,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二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小组讨论中,当一个同学发表意见时,其他人必须认真倾听,这样不但能对他人的发言做出判断和评价,同时也培养了尊重他人的品质;三是要让学生学会交流,教师要提供宽松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人人都说,对某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纠正,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要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已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进一步的发言;四是要让学生学会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示范评价引导学生互评,自评,不但要评价知识技能,更要评价参与态度、合作表现、尤其是学困生的点滴进步。
言志国: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充分挖掘合作学习的潜能,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