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课教案
课 题:
|
《夹竹桃》教学设计
|
学 科:语文
|
教 者:
|
吴建新
|
|
教 学
目 标:
|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二、四、五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特点,品位课文语言。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学引导
1生字我把握。
我来读:榆(yú)熏(xūn) 凄(qī) 藻(zǎo) 蛾(é)乍(zhà)
我来注音:玉簪花( ) 荇藻( ) 韧性( ) 衰败( ) 融洽( ) 模糊( )
2、查一查。
夹竹桃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故乡在 。因为叶片 ,
花朵 ,故得名。它对粉尘、烟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因而被誉为“ ”
但因其叶、皮、花均有毒,所以最好不要攀摘。
3、我来分段。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 (第二自然段),描写作者家中的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 (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以及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
第四段 (第六自然段),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二、学习课文
课文内容我理解:
1、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它的呢?(2、4、5节)
2、学习课文第二节。
(1)、我来读。
(2)、用“ ”画出直接描写花的句子。说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4)、读出这奇妙有趣的景象,并看画面试背。
3、学习课文第四节。
(1)、第二节已经对夹竹桃的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第四节又写夹竹桃的花的什么方面呢?(夹竹桃花期很长)。用简练的文字来概括,并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
。
(2)、从文中找出一组意思相反的词:( )——( )
( 3)、“这一点韧性”指的是 。
(4)、把最后一句改为陈述句是 。
(5)、练习造句。
无不……
无……不……
(6)、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不超过10字)。
。
4、学习课文第五节。
(1)、我来读。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不止于此”中“此”指代 。
(3)、月光下的夹竹桃的影子有两个特点,一是 ;二是 。
(4)、文中的“亚洲”是指 ,“大海”是指
,“远渡重洋的海轮”是指 ,而“游鱼”其实就是 。
三、知识拓展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一查与作者季羡林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三节。
1、读第三节,看看这一节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说说你的想法。
(提示:多少种花?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3、辩论:这一段是不是写走题了?
(1)、正方:这一段没有走题。
反方:这一段走题了。
(2)、理解这一段的衬托对比的作用,并领悟作者的这一表达方法。
(二)学习课文第一、六节,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第六段是对第 自然段的总结,同时也照应了第一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形成呼应之势,围绕“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这一总括全文的问题,进行阅读对话,把夹竹桃的花色、花期、花影方面的内容作一整合,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二、知识拓展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花多、花美的成语,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等,请你再写出几个这样的成语。(至少三个)
三、相关提示
1、注意“藻”中间的三个“口”字摆放要匀称,要写的紧凑。
2、课后,阅读老舍的《养花》。
四、学后随感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与大家交流一下。
|
设计
意图
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
|
教后反思: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的开场是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老师追问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因此在教学中,以“可贵的韧性”和夹竹桃引起的“美妙的幻想”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准了文本精髓所在。
首先,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
1. 夹竹桃的韧性体现仔哪里?
(其中课文的第三、四节运用对比映衬的笔法突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可贵韧性,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在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深刻体会。从中认识散文的特点。)
2. 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
然后再让学生去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想象书中描写的画面,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交流各自阅读想象出的画面,把文字、画面、意境进行整体定格,在学生理解、感悟、想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传情。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接着老师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就如同在心里刻记下动人的画面。
总之,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紧抓文章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才是教学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