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生小组合作方式的研究》第一阶段小结
执笔:蒋余琴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提出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过程的探索,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念体系,并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性、交流性学习品质为宗旨,以学生认识、情感、技能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思考、表达、讨论、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选择有效途经,运用科学恰当的方法,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技能、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
1、认知策略与合作学习策略的完善;
2、合作技能的形成、熟练;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取得的阶段性成绩
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小学教学》杂志上和网上查阅有关《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合作学习体会和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研究的重点,主要抓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合作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编排、小组合作时教师角色的扮演等几个方面研究看对学生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有什么影响,我们注意到教师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注意到了小组合作中小组的编排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注意到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成为学生无结论的口头交流,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反复思考,方法不断改进,工作不断尝试。
通过研究,我们在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重点在:“小组编排、方法训练、意识培养、合作时机、教师角色”方面进行尝试。小组编排,通过研究我们在小组编排上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成绩等方面的差异合理搭配划分小组,同时也要注意到组间之间学生学习成绩大体差不多,即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编排原则,这种方式能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小组之间合理、公平竞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小组间出现差异,我们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再作适当调整,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每个学生学会发表个人的见解,学习优秀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的习惯;学习中等、性格内向学生不再附和别人的意见,随大流了,而是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学习困难有时发言出乎大家的意料,比谁说得都要好。这样既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又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有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他可以活跃传统教学模式下比较沉闷的、单调的课堂教学气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完全被动的状态向积极主动地方面发展,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得到发挥。
转换了师生关系。教学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索能够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或角色互换,既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又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与责任心,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有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相的新形式,师生之间能平等学习、平等交流,真正体现教学中民主。
三、存在的问题
评价重整体轻个体。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有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应想一想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上内容是我们课题组教师对《小组合作方式的研究》课题进行一点研究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后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全体成员一定会共同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九里小学子课题组
2010.6